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在浅前房人群中的发生比例、大小分布特征、与相应部位前房角变化的关系及与浅前房的关系。对象方法:2007年12月24日至2008年5月24日,在我院眼科行常规体检的正常人群中,当裂隙灯检查发现浅前房时,进一步接受前房角镜、A超和UBM检查。对UBM检查中发现有虹膜睫状体囊肿的患者,记录其囊肿数量、大小、眼别、部位、钟点位以及囊肿相应部位的小梁虹膜角、房角开放距离;比较UBM图像上囊肿所在部位与非囊肿部位的前房角形态、小梁虹膜角和房角开放距离,评价分析囊肿是否为导致整体或相应部位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关联因素;在所有囊肿患者中,对单眼单发囊肿患者、单眼少发囊肿患者及一眼为无或单发或少发囊肿,另一眼为多发多象限囊肿的患者,分别比较患者双眼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晶体轴长比、相对晶体位置、平均房角等级、平均小梁虹膜角和平均房角开放距离,分析囊肿与浅前房的关系。结果:在727名(1454眼)浅前房患者中,发现有囊肿的患者250人(361眼),占浅前房患者人数的34.39%。所有囊肿均为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共检出922个,其中47.40%位于虹膜睫状沟,52.49%位于睫状冠。年龄段分级和各年龄段囊肿患者比例行直线相关分析,呈负相关,r=-0.953,P=.000;年龄段分级和各年龄段人均囊肿数量行Pearson相关分析,r=-0.751,P(单侧)=.026。囊肿的平均大小为0.6547±0.2319mm,中囊肿占49.65%。虹膜睫状沟囊肿导致相应部位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发生率为81.01%(354/437),睫状冠囊肿导致相应部位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发生率为27.07%(131/484),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01.83,P=.000)。囊肿的大小等级和各等级囊肿导致相应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比例值,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914,P=.000。在所有囊肿患者中,单眼单发囊肿患者96人(其中囊肿相应房角变窄或关闭的患者共52人),单眼少发囊肿患者22人,三组患者分别以对侧无囊肿眼为对照,比较其双眼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晶体轴长比和相对晶体位置(配对t检验),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双眼全周房角的平均TIA、AOD500及房角等级(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一眼为无或单发或少发囊肿,另一眼为多发和多象限囊肿的患者共42人,比较其双眼轴长、晶体厚度、UBM检查中的前房深度(ACD)、相对晶体位置和晶体/轴长比(配对t检验),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比较双眼全周房角的平均TIA、AOD500和房角等级(Mann-Whitney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1和0.001)。结论:在浅前房人群中,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发生比例高;囊肿的部位和大小是导致相应部位的前房角变窄或关闭的关联因素,特别是当囊肿位于睫状沟,或者是大囊肿、特大囊肿,易导致相应部位的前房角变窄或关闭;单发囊肿、少发囊肿对浅前房患者全周的前房角狭窄程度无明显影响;多发多象限囊肿对浅前房患者全周的前房角狭窄程度影响较大,可进一步加重前房角的变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