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分子电致磷光材料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q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信息终端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大,平板显示器件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引起了全世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其中,使用磷光材料的平板显示器件内量子效率理论上可以达到100%,比仅利用荧光材料的器件的效率高很多。配体是影响材料发光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对乙烯基苯甲酸作为配体合成出了一系列新型高分子Ir(Ⅲ)配合物电致磷光材料,表征了材料的结构,测定了其分子量,并对材料性质进行了研究。这方面工作国外尚未见报道。研究方法如下:首先,分别采用2-苯基吡啶(ppy)、2-对甲苯基吡啶(ptpy)和2-(2-苯并噻吩基)吡啶(btpy)与三水合氯化铱(IrCl3·3H2O)反应合成铱二聚体;其次,利用上述的铱二聚体与对乙烯基苯甲酸(VBA)反应制备出用于客体材料的铱配合物单体;最后,分别采用不同的铱配合物单体和N-乙烯基咔唑(NVK)聚合,得到一系列高分子电致磷光材料。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1H NMR谱对合成出的高分子磷光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凝胶色谱仪(GPC)测定了高分子的分子量,此外还研究了高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电化学性质和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出的高分子结构和我们预想的是一致的,高分子重均分子量达到了30000左右,电化学稳定性较好,热分解温度T10%达到了450℃左右,玻璃化转化温度Tg也达到了220℃左右,是热稳定性较好的材料。其中两种属于绿色磷光材料,其发射峰在500nm左右,合成出的红色磷光材料其发射峰在610nm附近,具有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MLCT)激发态。光谱研究表明,主配体结构对高分子铱配合物的发光波长具有很大影响,通过调节主配体的结构,可以实现磷光材料发射波长从绿色到红色的改变。电致发光性能的测试正在进行。
其他文献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还需要抗骨质疏松治疗,但这些药物是否干扰骨折愈合以及骨折后是否可以使用,如何使用?临床争议较大。本文的主要是
民族问题是俄罗斯国内最复杂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叶利钦政府1996年出台的《俄联邦民族政策构想》是当代俄罗斯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首次尝试,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普京重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氯苯和甲苯是重要的挥发性有机物,其危害更为突出。同其它苯系物一样,由于苯环结构的稳定性,一般方法很难将其分解,
基于剪胀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实际桩基工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的应力及沉降云图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因素对桩基承载力及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影响规律,对类似工程具有
电负性是用来描述“分子中的原子将电子吸引至自身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化学因子,与原子所处的具体的化学环境紧密相关。由于电负性概念的简单有效,它已经成为化学界应用最为
为提升职业院校软件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结合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考勤实际情况,利用Android APP相关技术开发适合本校学生、教师考勤APP系统.通过这个APP的研发和教学,使学生在
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材料,研究了几种常用絮凝剂的除藻效果,并探讨将粘土用作助凝剂提高除藻效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对小球藻的去除效果最好;投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平面波赝势方法对铜、银、金三种金属原子在不同覆盖度下(1/32 1/8, 1/6, 1/4和1/2)吸附于石墨烯表面的体系(M/graphene)和这三种金属团簇吸附于石墨烯表面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