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颞下颌关节磁共振表现,观察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髁突吸收情况,并随访观察其自然转归对髁突高度的影响,以期为制定治疗方案及探究其与牙颌面畸形的关系提供参考。病例和方法:收集于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关节专科就诊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青少年患者,以健侧髁突为对照,在磁共振影像上观察患侧髁突骨质的吸收程度;进行至少6月的随访,观察髁突吸收的进展情况,并对患者随访前后的关节盘移位程度和髁突高度进行定量测量;按初诊年龄分组,测量分析年龄对盘移位程度和髁突高度改变的影响。对随访前后数据采用SAS9.1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4例患者,平均初诊年龄16.4岁。初诊时患侧髁突无、轻、中和重度骨质吸收者分别为49例(39.52%)、47例(37.90%)、23例(18.55%)、和5例(4.03%)。平均随访时间13.6月。随访后患侧髁突无、轻、中和重度骨质吸收者分别为38例(30.65%)、44例(35.48%)、34例(27.42%)、和8例(6.45%),髁突骨质吸收程度较初诊时加重(P<0.05)。初诊时,健侧平均髁突高度和关节盘长度分别26.07mm和12.48mm;患侧平均髁突高度、关节盘长度和盘前移距离分别为24.22mm、9.06mm和5.44mm。随访后,健侧平均髁突高度、关节盘长度分别为26.82mm和12.98mm;患侧平均髁突高度、盘长度和盘前移距离分别是23.81mm、8.12mm和6.83mm。初诊时,健患侧髁突高度差为1.85mm,随访后,健患侧髁突高度差为3.00mm。以上测量指标健患侧之间的差异、患侧随访前后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初诊年龄分组,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2.97岁、16.02岁和18.98岁:3组随访前后患侧关节盘前移距离分别增加1.19mm、1.81mm、1.01mm,3组间无统计差异(P>0.05)。3组患侧随访前后关节盘缩短分别为0.85mm、1.26mm、0.65mm,3组间无统计差异(P>0.05);3组随访前后健患侧髁突高度差分别增加1.71mm、0.99mm、0.98mm,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中,约6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髁突骨吸收。随病情的延续,盘移位逐渐加重,髁突吸收会进一步加剧,而健侧髁突继续生长,健患侧的髁突高度差增大。这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发生牙颌面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对于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建议尽早治疗,纠正关节盘的位置,以减少髁突骨质吸收的发生和继发牙颌面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