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吴忠市出土文献,从时代看,自秦汉迄民国;从文字载体看,以汉文文献为主,也有少量的西夏文、藏文、梵文等文种的文献;从物质载体看,金属质和石质文献为大宗,亦有少量的纸质、帛质和木质文献。石质文献包括碑刻、砖瓦、陶瓷铭文文献,金属质文献主要包括玺印、钱币、造像、铜镜、权、钟、铃等铭文文献。另外,宁夏、甘肃旧志中也保存了不少吴忠市石刻史料。目前尚未有人对吴忠市出土文献做过专门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工作。本文在综述吴忠市出土文献整理研究成果、梳理吴忠市出土文献概况的基础上,将吴忠市出土文献分为三类:石质文献、金属质文献和纸质、帛质、木质文献。论文侧重于碑刻文献研究,共梳理出吴忠市碑刻48通,分布于唐、明、清和民国四个时期,包括记事碑10通、德政碑2通、墓碑19通、墓志17函。地域上,利通区5通、青铜峡市16通、同心县11通、盐池县16通。第二部分以4通明清时期碑刻——明昭信校尉宋公口》、《明昭毅将军红山杨公合葬墓志铭》、《清秦慈君墓志》、《清刘忠壮公祠堂碑文》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录文和碑文内容考略。录文尽量接近碑石原文,竖排繁体录文,保留异体字、俗讹字等。《清刘忠壮公祠堂碑文》有传世文献记载,以实物碑碑文与传世文献对校,将产生的文字现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异文,包括因繁简字、异体字、新旧字形等关系产生异文,因某义项通用产生异文;二是讹、脱、衍、倒、义可两通等文字现象。(光绪)《宁灵厅志草》与原碑碑文最为接近,异文用字多为简化字和异体字,且仅有讹文现象两处,故碑文残损部分多用(光绪)《宁灵厅志草》补足。地方旧志中保存了不少—方之金石文献。文章第三部分参照吴忠市历史地理沿革,从(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康熙)《朔方广武志》等14部宁夏、甘肃旧志中,梳理出36篇吴忠市石刻史料文献,并对其中的康海《大明嘉靖平虏之碑》、管律《铁柱泉记》和张九德《新筑灵州河堤碑记》进行个案研究。以首见碑文之旧志为底本,与其它志书、文集之碑文对校,将产生的文字现象亦分为两类。如康海《大明嘉靖平虏之碑》,以(嘉靖)《宁夏新志》为底本与《康对山先生集》本对校,产生的文字现象中,“(?)”、“恩”为异体字关系,“惟”、“维”用于限定范围时通用,“鸣沙州”讹作“鸣沙洲”,“未遂驱攘”之“攘”下衍“岂天厌逆,乃尔乖方”8字等;同时对部分文字现象、撰者及碑文内容加以辨析、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