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炎发病急,病情危重,常引起病人死亡,存活病例中,致残比例也相对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较高,约67%的脊髓炎患者后期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瘫痪和二便困难,此外还有自主神经的失调,给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不利的影响,是后期的康复治疗的主要困难所在,同时也给患者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该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明确,西医主要使用激素治疗,临床缺少相关特异性疗法,有相关疗法的报道均因为近、远期疗效不可靠而不利于临床地应用和推广。电针治疗脊髓炎是传统医学的新尝试,本论文分析总结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促进脊髓炎神经功能康复的诊疗经验。目的分析总结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促进脊髓炎运动功能和二便障碍康复的诊疗经验。方法所选病例为2014.1-2016.3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刘志顺主任门诊治疗的脊髓炎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21例(完成治疗19例),均予以电针治疗。前瞻性临床观察导师治疗19例脊髓炎后引起的运动功能和二便障碍的疗效,评价指标为运动功能评分、自主排尿、一周尿失禁次数、24小时排尿次数、夜尿次数、B超残余尿量、辅助排尿方法、自主排便能力及辅助排便方法,观察近期疗效和随访疗效;同时详细记录导师辩证、治则、针灸取穴、操作、电针参数、治疗频次、总治疗时间和次数、随症加减及辅助治疗方法等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导师电针治疗脊髓炎引起运动功能和二便障碍的诊疗经验。结果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方面:11例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运动功能评分4(2,5) (M (QR)),12周电针治疗后评分降低为2(0,3),显示在改善脊髓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电针可能有一定作用,此外,相比治疗结束时,随访(6个月)获得的10例运动评分较稳定,表明电针可能有一定远期疗效;二便功能方面:15例有尿潴留的患者11例恢复自主或部分自主排尿(11/15,73.33%),平均残余尿量相比治疗前降低186.91±56.89ml(P=0.008),说明本方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效果较好。10例尿失禁的患者,在治疗12周后,与基线对比,患者夜尿次数降低4(0,8)(P=0.033),每周尿失禁次数减少了12(4,20)(P=0.008),排尿次数(24小时)降低4(0,8)(P=0.030),(注:三组数值均为M(QR)),说明电针可以抑制脊髓炎所致的膀胱过度活动,改善尿失禁。10例排便不能患者中有9例(9/10,90.00%)恢复自主排便和部分自主排便,减少了辅助排便措施;在5例(5/10,50.00%)恢复部分自主排便的患者中,4例患者恢复排便感觉,1例诉偶有肛门处放松感,说明电针对恢复直肠及肛门感觉有一定作用。随访(6个月)19例患者的自主排尿能力、排尿次数(24小时)、每晚夜尿的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辅助排尿方法、自主排便能力及辅助排便方法均与治疗结束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电针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导师诊疗经验1.刘志顺主任医师电针治疗脊髓炎运动功能和二便障碍诊疗经验:以“病—症—位”相结合的总思路,辨病为主,明确病位为督脉、膀胱和直肠,病机是督脉受损、膀胱和肠道气化失司,治则为通利经气,宣通督脉之阳气,促进膀胱和肠气化正常;突出辨主症,确定病变所及部位,从而辨病症归经,循经取穴;主穴:病变节段夹脊穴(双侧)、中髎(双侧)、次髎(双侧)、会阳(双侧),深刺以促使气至病所,电针加强气至病所,可提高疗效。2.诊疗方案取穴:运动功能障碍以病变节段对应夹脊穴为主穴,有痛觉过敏者,加局部阿是穴,肢体无力明显者,加足三里穴、气海穴和关元穴,伴有肢体麻木者,取血海、气海、膈腧;二便功能障碍以中髎、次髎、会阳为主穴,尿频多尿者,加三阴交、肾俞、命门,大便干燥者,加阳池、支沟、合谷,排便排尿无力者,加气海、足三里。操作方法:针刺前使用75%的酒精进行局部皮肤的消毒。夹脊穴使用0.30×40mm规格的针具,选取脊髓病变节段对应上下夹脊穴,直刺进针约25mm;中髎穴及次髎穴使用0.45mm×125mm的芒针,延斜下方约45-60°刺入第二和第三骶后孔,进针以操作者手下有针尖突破感即止,进针约80mm-100mm;会阳穴使用规格为0.30 mm×75mm的针具,进针时沿着皮肤向外上方斜刺,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为准,刺入深度约50mm.针刺次髎、中髎、会阳穴时,以患者产生局部酸痛或麻电感,并向前阴或盆底放射为佳。一侧夹脊穴与对侧各接一组电极,一侧中髎和次髎穴与对侧中髎、次髎穴各接一组电极,双侧会阳穴接一组电极,配穴穴位按照常规针刺方法,不接电针。电针仪频率调节范围20~40Hz,电流强度需在患者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调至最大,以观察到患者大腿内侧肌收缩为佳,每次留针和接电针同时,均为20分钟。治疗频次为:前4周5次/周,4周后调整为隔日一次。总治疗时间为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