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社会救助作为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制度,不仅要发挥其保障基本生活的功能,也要与时俱进,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融入到社会救助中,不断创新救助功能。其实从1601年英国的《济贫法》开始,社会救助就与社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关系密切。根据两者的关系,我们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社会救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年以前,社会救助主要以道义性救助为主要特点,发挥其拾遗补缺的功能;第二阶段是1997到2002年,在这几年内,主要是在城市内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开始走向制度化和现代化。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在该阶段,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全面启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农村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历史渊源,但从现实发展情况看,农村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依托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面向生活困难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展开以救济,解困,扶危的救助活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专业社会工作恢复和重建后的很长时间内,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属于“两张皮”,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是由民政部门按照行政系统内部的运作方式来完成,工作人员不需要多少专业化的知识和理念,二者在价值理念、专业知识和方法技巧等方面都缺乏对话的基础。随着社会救助从道义性救助到制度性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救助到综合救助的转变,社会救助日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需要专业理念的指导。社会工作对于社会救助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价值观和科学方法,坚持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方法能够更加贴近救助对象,了解其需要并为其服务,从而取得更好的救助效果。社会救助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在价值、制度、知识和技巧等方面开始逐步融合。本文主要以农村社会救助为主线,探究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变化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救助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农村社会救助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掌握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实施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首先考察了山东省A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其社会救助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次,分析总结出该村社会救助的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部分,针对A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和途径,并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