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集聚时空差异研究——以武汉中心城区为例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包含诸多相互关联要素的有机整体,产生和形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是城市的主体,人塑造了城市。但同时,城市的复杂性也反映在人的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上,人口在城市中的聚集和在不同城市空间之间的迁移构成了城市人口研究的两个最大的困难:人口的海量性和流动性。人们发现通过传统的统计计数的方法很难掌握城市人口集聚的时空分布。无法掌握准确的城市人口集聚时空信息则与之相关的问题研究也难以开展,获取城市人口集聚的时空信息成为研究城市精细结构演绎机理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人口集聚空间化方法,通过分析城市昼夜人口的集聚特征与规律揭示城市人口集聚的时空差异及其背后的城市原因。同时,本文探索将城市人口集聚成果应用于解决当前城市研究问题,针对城市能源的地理空间化难题展开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明确了统计人口与时间人口的含义,指出时间人口在数学上是人口分布在时间采样上的数学期望,有效规范了瞬时刻人口随机性与时间人口之间的关系。对时间、空间、手机信号与人口结构等变量进行了组合,每一个组合被称作一个时空场景。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时间—空间—行为”场景的人口空间化模型,模型的核心是遵循城市运行模式,将城市人口在时空上的行为与人口结构与感知方式场景化,每一个场景对应明确的人口结构、时间、空间以及数据感知方式,例如工作日白天,3—6岁的幼儿应该处于幼儿园,而且这些幼儿不能被手机信号感知,而在中心城区上班的工作人口是可以被手机信号感知的。每一个场景具有相应的人口空间化模型。所有的场景共同体组成了城市人口的集聚态。(2)人口的昼夜集聚是城市最基本、最主要、最频繁的人口时空变化模式。基于“时间—空间—行为”场景的人口空间化模型,本文计算了武汉市中心城区100米格网的昼夜两种时态的人口集聚数据,误差分析表明该数据的空间精度较高(夜间在社区尺度上达到零误差)。分别对昼夜人口集聚的频率分布、空间分布、变化差异等特征开展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发现,武汉市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呈现出一种新的幂律分布特征:“人口密度—分布面积”关系符合Clark分布,白天/夜间的函数拟合系数R~2分别达到0.96693和0.93593。数据结果还表明: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白天人口不但分布的范围更广,且分布范围内的人口密度空间梯度变化相对较平滑,夜间人口不但分布的范围更小,且分布范围内的人口密度空间梯度变化相对更剧烈;昼夜人口集聚差异表明武汉目前的城市发展处于一种职住上的均衡态,中心城区并非完全纯粹的商业区,其间也夹杂着相当数量的居住区,由此中心城区内的人口流动主要以内部流动为主,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城市格局演变有密切关系。(3)提出了一种人口空间分布频率域分析方法。将人口空间化格网进行离散图像化表示。基于傅里叶变换从频率域的角度开展分析,通过能量分布与共轭性特征分析人口集聚的空间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清晰的反映人口集聚的空间变化梯度,并且利用傅里叶变换共轭性与地理空间的正交性特征,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人口分布空间变化的主方向,结果显示武汉中心城区人口分布空间变化呈现“山水十字轴”特征。(4)提出了城市人口昼夜集聚差异的五种空间模式:“交通线”模式(Axis Pattern)、“三明治”模式(Sandwich Pattern)、“光晕”模式(Degradation Pattern)、“椒盐”模式(Spiced salt Pattern)和“单体”模式(Single Pattern),其中“交通线”模式是当前武汉中心城区人口昼夜集聚差异最大的一种空间模式,远大于因为工作、外出等迁移形成的人口昼夜集聚空间差异。(5)从人口集聚的城市驱动力分析、人口集聚时空差异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以及与城市运行密切相关的城市能源供需结构的空间表达三个方面开展了人口集聚时空差异的城市运行驱动分析。在人口集聚的城市驱动力分析方面:围绕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两类要素构建了共17个探测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城市要素对白天人口集聚的影响力大于对夜晚人口的影响力,衣食住行依然是决定人口分布的最显著因素。数据也再此验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生产生活因素对人口集聚的影响要大于资源环境因素对人口集聚的影响,但是本文的分析也发现了有的资源环境类因子影响力很接近甚至略微超越生产生活因子的影响力;在人口集聚时空差异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方面:提出并构建了城市空间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测结果显示,夜间人口集聚对城市空间活力的解释优于白天人口集聚对城市空间活力的解释,多时态的人口集聚数据对城市活力空间的解释优于单时态的人口集聚数据。这为研究城市景观格局问题选配人口数据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在人口集聚时空差异与城市能源供需结构的空间表达方面:基于人口与城市能源消费异速增长的近线性关系,提出了城市光伏能源供需结构的空间表达模型,确定了光伏能源估算的两个基础性参数:武汉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类建筑的建筑屋顶光伏可利用系数fr.pv=0.45,非居住类建筑的屋顶光伏可利用系数fr.pv=0.71,并验证了这两个参数的有效性。完成了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光伏能源供需结构的空间化。分析了光电转化率对城市能源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武汉中心城区,光电转化率每提高5个百分点,其光伏能源分布面积的峰值自给率会平均提高20个百分点。结果显示光电转化率对城市光伏能源利用和城市能源供需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感知城市人口集聚的时空差异,尤其是昼夜高精度人口聚集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与城市人口集聚时空差异相关的研究更是尚未开展。本文瞄准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力求解决昼夜城市人口空间化的难题,通过研究昼夜的城市人口集聚的态势、规律、与城市的关系以及探索应用该数据解决城市问题,为认识城市、研究城市演绎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城市国土空间优化、城市资源能源高效配置、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方法与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行生血宝+琥珀酸亚铁治疗效果。方法 数据取自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0例妊娠期IDA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琥珀酸亚铁,n=55)、观察组(琥珀酸亚铁+生血宝,n=55),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用药前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免疫功能,无差异;用药后比较妊娠结局、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用药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期刊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18例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柴芍六君子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栓塞综合征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观察两组患
期刊
目的 探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269例患者,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术后慢性疼痛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期刊
报纸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在近几年经历了经济增速的逐步下滑,并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中国还出现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超常规扩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迅速累积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为落实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中国财政部于2009年将2000亿元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纳入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由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统一发行。自此,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开始不断扩张,且
学位
<正>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第六与第四。其中肝细胞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1]。反观国内,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统计,仅2014年,我国就有新发肝癌病36.5万,死亡病例更是高达31.8万[2]。2011~2018年间,在广西桂林地区[3],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二位,与2016年珠海市的肝癌发病率、死亡率排名一致[4]。目前肝癌的
期刊
开放经济活动由于其内在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演化性,导致传统经济学以线性和均衡为主要特点的研究范式往往陷于无效;而全球化时代,开放经济对一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又迫切需要对其复杂关系和演化规律有深入的了解。但当前多数研究基本从某单一开放经济要素入手,各自为政,研究呈现碎片化特征,量化研究方法也以计量模型为主,与开放经济宏大发展需要之间形成至少三对不适应:(1)碎片化学术研究相对庞大系统的开放经济现实的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扩张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制定针对于工业部门的绿色发展规划,旨在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在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执行情况直接决定了环境治理的最终效果。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公众的环境参与
学位
报纸
森林资源旅游利用效率研究能够为生态服务价值提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文章首次将森林资源的旅游利用过程分解为旅游空间和旅游服务两个生产过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从全产业链视角研究森林资源的旅游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全国森林资源旅游利用的空间生产效率和服务生产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56和0.74,省际间差异较大。(2)森林资源质量对数、政府生态保护投入对数对空间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