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及目的近30年来,自体脂肪移植已广泛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其已成为进行软组织充填的重要方法,但单纯的自体脂肪移植吸收率高、存活率低,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本实验将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别与脂肪颗粒、透明质酸钠、I型无菌胶原以适当比例混合,从而构建脂肪干细胞-生物支架复合物。将其注射于裸鼠皮下软组织,探讨其对裸鼠皮下软组织血管化的影响,为脂肪干细胞移植及相关生物支架的筛选提供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2方法将脂肪组织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分离,并收集原代脂肪干细胞,按照4×105个/ml密度置于低糖DMEM培养液传代,收集所培养的第3代脂肪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将种子细胞接种并完全贴壁后向普通培养液中加入诱导剂(10-6mmol/L地塞米松、10mg/L胰岛素、0.5mmol/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和0.2mmol/L吲哚美辛)培养2周。将本实验分为五组:A组(脂肪干细胞复合脂肪颗粒),B组(脂肪干细胞复合透明质酸钠),C组(脂肪干细胞复合I型无菌胶原),D组为单纯脂肪干细胞组,E组为单纯脂肪颗粒组,在裸鼠皮肤上标记五个点,将五组试剂分别于标记点下注射到裸鼠皮下。3个月后将动物处死,完整取出移植物,并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3结果3.1大体观察取材时,裸鼠背部注射部皮下有一团状组织块,呈淡黄色,质软,界限清晰,包膜完整,易分离,脂肪组织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3.2.微血管密度A、B、C组明显高于D组、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D组明显高于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存活率比较(%) A、B、C组明显高于D组、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明显高于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湿重测定A、B、C组明显高于D组、E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脂肪干细胞免疫原性较低,局部注射不会产生致热反应及炎症反应;2.ADSCs具有促血管化作用;3.脂肪组织、透明质酸钠、I型胶原可加速ADSCs的促血管化作用,且三种生物支架无显著差异;4.ADSCs和生物支架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5.脂肪干细胞复合相关生物支架做为可注射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希望为整形美容外科提供一种新的注射美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