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目前尚未有文献对“非主流”进行过系统化的研究。本文借鉴和运用了西方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的理论作为理论支点和分析工具,对当今出现于网络并依赖于网络生存的青年亚文化——“非主流”进行了研究。“非主流”只是我们当代这个亚文化景观社会一个很微小的组成部分,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笔者坚持认为,任何亚文化背后都有其潜在的想要表达的意义;本文依托西方亚文化理论来对“非主流”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在清晰地了解这一亚文化现象外部表征的同时,探寻和挖掘其内在的意义,这种从“局外人”到“局内人”视角的转变,对于我们接近和理解一个边缘人群、一种亚文化来说具有潜在而实际的意义。 为了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点,文章首先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化”和“亚文化”的概念以及演变做了梳理。本文以雷蒙德·威廉斯关于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观点作为总的理论关照,将普通人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纳入文化研究的范畴。而后,文章还介绍了“亚文化”在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和后亚文化三个时期所经历的演变,以便于批判地进行理论的借鉴。根据伯明翰学派所提倡的亚文化研究的方法,文章从结构、文化和传记三个层面展开对“非主流”的研究,在分析了“非主流”人群的社会构成、文化符号特征之后,同时尝试对其意义进行解读。 作为整个研究的逻辑产物,文章注意到了“非主流”作为一种“后青年亚文化”与媒介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对亚文化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局限之处、“非主流”这一亚文化内在的一些负面因素等进行了反思,以求使整个研究尽可能地客观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