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与鄂霍次克海均是位于西太平洋的边缘海,这里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赋存区以及前景区之一。由于边缘海的冷泉沉积物维持着高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高生产力的化能自养生态系统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厌氧氨氧化作用(NH-4++ NO2-→N2+2H2O)可去除厌氧环境中的原位氮而产生氮气,实现了氨氮的短程转化。已有研究使科学家们意识到海洋中细菌厌氧氨氧化作用产生的氮气可能超过全球海洋氮气总产量的50%,因此厌氧氨氧化作用在海洋氮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氮循环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细菌的厌氧氨氧化会影响大气中CO2的浓度,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为了验证南海与鄂霍次克海沉积物区存在多样丰富的厌氧氨氧化细菌,本课题应用16S rRNA和hzo(肼氧化还原酶)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南海和鄂霍次克海沉积环境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丰度、空间分布、群落结构以及两个海域厌氧氨氧化细菌特征比较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基因文库构建中,我们获取了丰富多样的厌氧氨氧化Ca.Scalindua 16S rRNA和hzo基因序列,本研究中得到的南海与鄂霍次克海20个站位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值在103到107 g-1 sediment,显示了较高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PCoA分析和Jackknife Cluster分析则显示了南海与鄂霍次克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CCA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多种环境因子,包括厌氧氨氧化反应所需底物NO2-、NO3-、NOx-(NO3-+ NO2-)、有机氮、有机磷、温度、水深以及几种沉积学因素对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群落分布和丰度起到关键性作用。本课题得到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多样性与分布结果表明了厌氧氨氧化作用与南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氮循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