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演变,形成了新型的国际分工体系即全球价值链分工。由于要素禀赋、资金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往往主要从生产组装环节起步,以国际代工生产模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这种模式在使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极易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和俘获。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也表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制造业也面临着被低端锁定的困境。因此,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成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抓住新一轮全球价值链分解和重构带来的机遇而实现产业成长,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成长的影响渠道和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通过投资、需求和技术渠道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成长产生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测算、分析了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情况。通过应用Koopman和Fally关于测度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指标,将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量化:借助WIOD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3个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和部门产品的价值链长度。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分工地位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处于较低位置,而中国制造业所有细分行业产品的价值链长度均在不断延长,发展态势良好。进一步地,基于前文有关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成长的影响机制的分析,本文从实证层面上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规模和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成长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促进作用,其中,分工地位的提高有助于制造业成长竞争力的提升,而产品价值链长度的延长虽然促进了制造业规模的扩张,却限制了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影响资本积累、需求和技术进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实现产业成长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