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水玫瑰(R.setate×R.rugosa)是钝齿蔷薇和我国传统玫瑰的自然杂交种,在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已有200多年的栽植历史,是甘肃省主要香料作物之一,玫瑰精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随着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日渐凸显,已成为香料用、药用、酿酒等多种用途的特殊经济作物。由于苦水玫瑰特殊的经济价值,促使其种植栽培面积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种植管理粗放、与其他农作物间作等问题,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最终使得苦水玫瑰的产量严重下降。近年来,田间种植栽培过程中发现,苦水玫瑰叶斑病发病率较高,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探明叶斑病对苦水玫瑰品质的影响、揭示叶斑病病原菌发病机制,实验就叶斑病对苦水玫瑰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植株抗病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病原菌分离鉴定、以及病原菌的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采用GC-MS、分光光度法、DPPH和FRAP等方法,对开花旺季苦水玫瑰精油中活性物质进行分离与检测,结果发现,叶斑病引起20种主要特征组分的变化,其中8种组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8种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比如,香茅醇、芳樟醇和异戊醇的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62.83%、63.08%和60.18%。随着叶斑病感病程度的增加,可溶性糖、总黄酮、酚类化合物含量均显著减少,Ⅱ级和Ⅲ级感病程度相对于对照(Ⅰ级)分别降低了17.64%和28.72%、49.15%和76.10%、46.60%和67.90%;抗氧化能力也显著减少,I%、FRAP值分别降低了57.24%和73.45%、53.64%和74.80%。2)通过采用HPLC法、qPCR等方法,对开花旺季苦水玫瑰叶片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发现,随着感病程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而蒸腾速率、抗氧化酶SOD和PPO活性显著增加;次生代谢关键酶PAL活性、以及关键基因PAL和CHS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其中,PAL、CHS基因的表达量在Ⅱ级和Ⅲ级感病程度,相对于对照分别提高了1.8和4.41倍、2.67和4.23倍。3)通过对苦水玫瑰叶斑病病原进行分离与鉴定,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发现,形态学和致病性测定初步鉴定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叶斑病菌丝DNA经过ITS1F-ITS4引物扩增、测序分析、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位置进一步证实,引起苦水玫瑰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芦荟黑斑病(Alternaria arborescens,JQ676197)致病变种。喷施笨醚甲环唑和戊唑醇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017μg/mL和0.0041μg/mL。综上所述,叶斑病降低了活性物质的积累和苦水玫瑰的品质。在植株自身抗病过程中,叶斑病刺激了叶片次生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性以及关键基因的高效表达。苦水玫瑰叶斑病病原菌属于芦荟黑斑病(Alternaria arborescens)变种,利用笨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可有效防治苦水玫瑰叶斑病的发生。这些研究将为苦水玫瑰大面积种植栽培、叶斑病病原菌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