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心,1927年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书香门第。2006年,木心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中国大陆出版,引发"木心热"。"木心热"这一现象,从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都饱受关注,木心的个人经历及其作品都是读者、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木心热"在大陆的出现的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他本人并不是一位新作家,而是在台湾、在美国都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兼作家。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阐释"木心热"出现的过程、原因以及意义。虽然说,陈丹青等人的推崇是木心在大陆迅速流传的推导力量,但"木心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木心个人丰富的人生经验,长期的文学素养方面的积累,其作品中存在的召唤结构对读者的审美需求的满足,以及作品与读者在阅读中所形成的期待视野的契合等。以上这些都是木心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并且形成热潮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木心心中始终存在的读者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木心的文学创作,其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最直观的还是读者的态度。"木心热"的出现受到了很多的争议,其文学价值也并不被正统文学界所认可,但值得提出的是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读者观念"对接受美学来说,是一种丰富。除此之外,木心作品中语言的使用一改目前文坛白话泛滥的情况,让读者看到了五四以后再次出现的对汉语语言的重视。木心是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位画家,其文学创作中必然会呈现出绘画的特征,形成独特的文体。这些都能够给读者以及文学创作者以创作上的灵感和启示。读者在看其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文学有着宗教般的信仰。另外,他在作品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学观,以及他试图在文学史中融入个人情思,以此向读者展示世界文化。木心的作品一开始是在台湾刊登,受到大众的推崇后,在台湾掀起了一阵热潮,给了当时的很多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思路。另外,木心在大陆的重新出现,也在大陆的文坛掀起了一阵热浪,读者和研究者在讨论研究木心以及其作品的同时也是对目前社会文化氛围的一种充实,给文坛带来新鲜的血液。时代在发展,木心的接受现在仍然在进行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辩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