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盈余管理主要关注两类操纵盈余方式: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则重点研究另一类操纵盈余方式—分类转移。分类转移行为基于盈余有差别和投资者可以分辨其差别。立足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相关理论,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分类转移和上市审核制度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探讨了分类转移行为的特点,IPO审核制度的变迁。选取在监管者承担主要角色,即公司IPO下公司管理层进行分类转移的具体偏好方式。基于以上背景,选取2010-2017年期间A股上市公司1325家、总计9941个数据为样本,以企业IPO上市为主要切入点实证探讨分类转移操纵盈余的动机、具体手段以及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相关理论和文献总结,借鉴McVay的核心盈余预期模型、Fan和Liu的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预期模型,运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探讨,计算未预期核心盈余、未预期营业成本和未预期期间费用,进行实证检验。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考虑到未预期核心盈余的变化和加入行业年度虚拟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上市之后,上市公司不存在明显的分类转移行为,在上市之前,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改善盈余结构。两个结果比较得出,分类转移行为主要是为了迎合发审委的监管。在分类转移方式上,相对于期间费用错误分类至营业外支出的手段,上市公司会偏好于将营业成本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分类转移方式。外部审计对分类转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抑制作用,四大公司不存在明显的分类转移,而非四大审计的公司存在显著的分类转移行为。最后,针对本文的实证结果提出监管者应完善上市审核制度,审计师应加强对分类转移行为的审计,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关注会计要素的归集问题等一系列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