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在黄土层中的渗透性及污染物运移试验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生活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其对场区地下水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影响已日益严重,逐渐受到环保界的关注。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对垃圾渗滤液污染成分的种类、性质、产生的规律及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垃圾渗滤液在黄土层中的渗透性及污染物运移规律研究并不多。本文采用兰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马兰黄土作为渗滤介质,以渗滤液作为渗透液体,与清水、生活污水进行对比试验与分析,重点探讨了渗滤液在长期连续渗透条件下土柱的渗透特性及NH3—N、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在黄土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初步分析了渗滤液与黄土的相互作用及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的运移机理。通过长期连续渗透试验得到了渗滤液(1~5号、7号、9号)、清水(6号)、生活污水(8号、10号)共10个柱的入渗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入渗曲线随渗透时间呈波动变化;渗滤液柱入渗率小于清水柱与生活污水柱,其中1~3号和7号柱入渗率最终出现增大现象,土柱被穿透,而4号、5号和9号柱入渗率较小在本次试验期问未出现增大现象,6号清水柱与8号、10号生活污水柱入渗率较大但未出现土柱穿透现象。可见渗滤液性质特殊,与黄土颗粒之间发生复杂的过滤吸附作用、微生物作用及水-岩相互作用等,在长期连续渗透时可能穿透土层,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在研究黄土渗透性的同时,对渗滤液中NH3—N、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加以探讨,发现NH3—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试验前期20天内,衰减作用主要依靠黄土颗粒的吸附,其微生物降解作用不明显;与NH3—N相比,有机物的衰减受黄土颗粒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二者共同影响。马兰黄土对NH3—N的吸附性大于有机物的,其表现在前期去除率NH3—N远大于CODcr;在土柱吸附饱和后NH3—N的去除率迅速降低,而有机物却能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去除率,由此也证实了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大于NH3—N。
其他文献
分析、总结了采用UASB +活性污泥工艺处理葡萄糖生产废水工程的设计、调试和实际运行情况 ,实践表明 ,该工艺技术先进、高效节能、运行稳定。
1918年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学者贡献了近300部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通史类著作。它们大体经历了中西文学史范式融合至外国文学史范式初步建立的过程。本文首先考察了外国文
基于2003—2013年10年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9万多城乡居民样本,剖析中国人阶层自我定位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人的阶层
<正>关于档案立法的原则最早见于文献的是1998年方鸣发表在《档案学通讯》上的《论档案立法的原则》。认为:"档案立法的原则不外乎是两条,即保护原则和惩戒原则。"[1]从那以
<正>1前言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已经全面、深入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进行经营决策时需要比以往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企业档案资料是丰富而宝
协庄煤矿利用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对矿井老塘水、生活污水、洗煤厂用水等进行技术处理,实现了产业共生、资源平衡、系统集成、资源替代等目标,该矿以水为主线,进
电力系统作为电能输送的基础,电力系统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对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文章基于我国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的现状分析,结合实际工作经
<正>地方党委换届后,专职副书记成为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改革后设置专职副书记,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常委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如有些
为定性和定量分析水务项目实施BOT的各类风险因素,采用财务风险敏感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判断各类风险影响的相对程度,认为最具风险的因素是用水量和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