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补气通滞方治疗气虚血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研究补气通滞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156例气虚血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2011-10至2013-10河北大学的附属医院中西医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者10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和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所有病例西医诊断标准均参照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统一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TI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均参照1993年全国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统一拟定的《中风先兆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中风先兆症的辨证标准。在实验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患者均从入院后即开始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1,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口服;0.9%NaCl注射液500ml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80mg静点;14d为1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通滞方(黄芪、刺五加皮、赤芍、丹参、红花、川芎、地龙、鸡血藤、甘草等),常规水煎,200ml/次,2次/d,14d为1疗程。治疗期间均给予低盐饮食,并针对病因进行降压、降糖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14d、治疗后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予以统计分析。3.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作为疗效评定统计资料。并于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以作为安全评定性资料。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14d治疗组50例:痊愈13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0%;治疗后对照组50例:痊愈6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50例:痊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00%;治疗后对照组50例: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54.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补气通滞方对气虚血滞型的TIA患者临床疗效有显著治疗效果。2.血脂指标变化:经药物治疗,治疗组血浆TC、LDL-C指标较服药之前下降,HDL-C较服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G治疗前与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C、LDL-C、HDL-C指标变化有差异性(P<0.05),而TG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血液流变学变化: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全血粘度髙切、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亦均有明显差异(P<0.05)。4.TCD检查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两组患者在临床用药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明显的毒、副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未发现与实验药物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补气通滞方对气虚血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清流变学指标、血清TC、HDL-C、LDL-C水平,但本研究中TG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显示该药物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且通过安全监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