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三角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这片城市密集区充斥着各种矛盾,从而吸引了相关学者的研究。而作为珠江三角洲历史悠久的现代化大都市,广州的地位举足轻重。独一无二的盛会——广交会,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成长,也以某种内在规律与古老的城市紧密联系。清代中叶的广州,存在着一对特殊的矛盾关系,那就是当时唯一开放的商馆区与大门紧闭的广州城。它代表清朝帝国的中国人与洋人(特指当时来广州贸易的英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等)之间对抗与共存的关系。到了新中国,贸易与大门的模式变成了新的矛盾关系:“开放”的广州城与“封闭”的交易会。广交会是目前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参展商最多、产品种类最多的出口商品交易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容器,它从商品的角度装载了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并与一个内向型的中国相分离。它曾经扮演了一个封闭时代中惟一对外开放的形象,在新时代却又扮演着开放的城市中对内封闭的形象。这种既开又合的矛盾关系到底有什么内在的意义。 本文从历史人类学和空间类型学的角度来对中国这两段历史时期的开放与封闭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其目标是为了达到空间社会学的企图——揭示空间表象背后隐藏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其做法是:从空间类型学的角度来分析空间表象——清代中叶的商馆区以及新中国时期的广交会建筑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两种空间类型如何适应和满足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它们的选址和变动,如何与广州城的总体布局发生相互影响。在这种建筑的空间类型和形象、选址上面,到底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经济诉求,并获得了什么样的社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