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大宗病例分析腹腔镜脾脏切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后果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中转开腹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调查术前诊断、脾脏大小、手术者、手术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原因、术后住院日、腹腔引流时间、并发症、术后病理等数据;并用一维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比较腹腔镜组与中转开腹组的临床效果。再分别按病种分为脾肿瘤组、血液病组、门脉高压组、脾外伤组;按脾脏大小分为正常大小组(长径<15cm),巨脾组(长径≥20cm),脾肿大组(介于两者之间);将手术量超过10例的手术者单独列组,用于手术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共6组。用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转率与病种、脾脏大小及手术者因素的关系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全组177例,中转32例,手术中转率为18.08%。中转开腹组与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15.19±86.35min和188.45±97.5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03.12±2011.65ml和391.22±635.23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日分别为11.60±6.55d和7.60±5.84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时腹腔间分别为6.86±4.99d和4.54±2.42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2%,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种的中转率有差异,其中门脉高压组中转率最高,达35.71%,血液病组最低,为7.14%,脾外伤组25%,脾肿瘤组11.47%。脾肿瘤组与门脉高压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病组与门脉高压组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脾外伤组与门脉高压组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小组、脾肿大组、巨脾组的手术中转率分别为13.68%,25.58%,25%。其中正常大小组与脾肿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肿大组与巨脾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脾组与正常大小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个手术者之间手术中转率的差异,表明除了第5组外,其他医疗组与第4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第4组外,其他各组之间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各个医疗组之间和不同大小脾脏各组之间手术中转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病种各组之间手术中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中转开腹者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原发病是中转开腹的主要相关因素,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存在较高的中转风险。降低中转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提高手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