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13年8月和2015年9月两期空间分辨率1.5m的SPOT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该时段内野外地形测量和风况数据,分析了内蒙古翁牛特旗响水河中游右岸沙丘群的形态特征及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沙丘移动速度、方向及移动方式,输沙势大小与方向及其对沙丘移动方向的影响。通过对沙丘形态及其演变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的一般形态特征和移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对该沙地风沙治理与沙丘群的管理等方面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3年沙丘脊线数量为94条,2015年为83条,减少11.7%。沙丘脊线总长度由2013年2.23×10~4m减少为2015年的2.20×10~4m,减少256.29m,而沙丘平均脊线长度增加28.43m。沙丘群缺陷密度由2013年0.0042下降至2015年的0.0037。沙丘间距两年间由137.34增加为138.93。沙丘群形态特征参数变化表明沙丘在移动过程中发生侧向合并,合并后的沙丘脊线长度延长,数量减少,(2)研究区是由7条NE—SW走向、长度不等、平行分布的横向沙丘带构成,而每一条沙丘带又由向两侧延伸的2-3条新月形沙丘链组成,沙丘带迎风坡上主要为雏型新月型沙丘、横向沙条等次级形态。沙丘带宽度与沙丘带的高度、沙丘带落沙坡长度与沙丘带宽度呈中度正相关关系,而沙丘落沙坡长度与沙丘高度呈弱度正相关。(3)在2013-2015年间,沙丘群未出现向东北、西南两侧扩张趋势,而在西北风和西南风复合作用下向东南方向扩张。7条沙丘带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沙丘弯曲度增加、两翼延伸发生侧向连接。(4)研究区内沙丘移动速度为6.736-10.03m/a,属快速移动沙丘。第一条沙丘带由于高度和体积较大移动速度最慢为6.736m/a;第二条沙丘带沙丘发育程度低,沙丘矮小而移动速度最快,为10.03m/a;第三至七条沙丘带沙丘移动速度接近,为7.11-7.981m/a。沙丘群南部沙丘或沙丘链移动速度比北侧快,差异在0.04m-2.982m/a之间,原因是河边沙丘带南侧存在宽约354m的风口,使此处风力大于北侧,且河岸沙源充足,推动沙丘快速移动。(5)响水河中游右岸春季起沙风以NW和WNW方向频率最高,占春季起沙风的比例为46.43%,SSW风的比例为14.63%,其他13个方向起沙风的频次均较低。输沙势以WNW方向和NW方向为主,表明在研究区域内WNW和NW两个方向的输沙能力最强,与主导输沙风方向基本一致。通过量测与统计,沙丘移动方向约为125o,为东南偏东方向。(6)通过实地观测和形态测量学分析发现,每一沙带迎风坡的沙波纹、粗沙构成的沙脊及横向沙条,在输沙风作用下以波的形式向前推移,沙丘带本身以平推的方式前进式移动。根据沙丘移动方向、移动速度、移动方式及区域风能环境特征,可以发现响水河中游右岸沙丘群呈现出向东南偏东方向扩张的态势,对下风向的草场产生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