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1,ALK-1)信号转导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防治该模型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乙酰半胱氨酸低剂量(100mg/kg/d)治疗组、乙酰半胱氨酸高剂量(500mg/kg/d)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一次性腹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0mg/Kg),治疗组自注射野百合碱之日起分别用乙酰半胱氨酸100mg/kg/d、500mg/kg/d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仅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一次,6周后达实验终点。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生存率,各组干预结束后,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 PAP),平均右心室压力(m RVP),计算右心室肥大指数[RV/(LV+S)],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结构变化,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肺动脉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百分比(WT%)、管壁面积与血管面积百分比(WA%)以及血管炎症评分,以此反应肺血管重建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肺小动脉中ALK-1、Smad1的表达及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分布,TUNEL染色法检测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分别计算其平均吸光度;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肺组织中ALK-1和Smad1蛋白的表达含量。结果:1、存活情况:实验6周末结束时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各组存活率分别为100%、75%、88%、100%。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高剂量治疗组的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2、血流动力学测定、肺小动脉形态学观察及右心室肥厚指数测定: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 RVP、m PAP、RV/(LV+S)显著升高(P<0.01),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炎症程度、WA%、W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中m RVP、m PAP、RV/(LV+S)、炎症程度、WA%、WT%均显著下降(P<0.05),肺动脉管壁增厚程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以高剂量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低剂量与高剂量治疗组相比,m RVP、m PAP无差异性(P>0.05),RV/(LV+S)、WA%、W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1)。3、肺小动脉ALK-1、Smad1蛋白表达:模型组ALK-1、Smad1蛋白较对照组明显表达(P<0.01);低剂量、高剂量治疗组表达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剂量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4、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模型组PCNA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高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且剂量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未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1);模型组TUNEL平均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高剂量治疗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未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1)。5、肺组织ALK-1、Smad1蛋白表达量:模型组ALK-1蛋白、Smad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低剂量、高剂量治疗组表达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剂量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ALK-1、Smad1参与了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并且二者参与了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塑过程;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减少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两个重要机制。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及肺小动脉中ALK-1、Smad1蛋白含量,减少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从而缓解已形成的肺动脉高压,从不同层面显示了乙酰半胱氨酸降低肺动脉高压部分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