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静脉血栓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凝蛋白缺陷的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0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一个主要死亡原因。据国外报道静脉血栓年发生率高达1/1000人。近10年来随着对血栓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对血栓的多组成多因素的潜在发病过程已达共识,其涉及学科之广,对生命威胁之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探讨静脉血栓发生机制已显得十分迫切。 1993年以前,<50岁不明原因易栓症患者中,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主要是抗凝血酶Ⅲ(AT Ⅲ)、蛋白C(PC)和蛋白S(PS),但三种缺陷总和约15%,而其它抗凝蛋白或纤溶异常非常少见,所以约85%易栓症患者原因不明。1993年Dahlback发现易栓症患者中40%~60%是由于患者血浆对活化蛋白C(APC)抗凝反应低下,称为活化蛋白C抵抗(APC-R)。1994年Bertina研究证实凝血因子V(FV)基因变异(1691G→A)导致FV506位氨基酸Arg→Gln(称为FV Leiden),APC降解FVa位点丢失,是APC-R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报道APC-R患者约80%~90%是由FV Leiden变异所致,但是,FV Leiden变异存在着地区和种族差异,欧洲人群发生率为2%~6%,静脉血栓患者发生率为20%~40%,而亚洲、非洲等地区人群和静脉血栓患者发生率很低。那麽引起中国静脉血栓易栓症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麽?目前国内尚无此方面的详细研究,为此本文对中国静脉血栓患者APC-R发生率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其它抗凝蛋白缺陷发生率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1.了解中国静脉血栓患者及正常人群APC-R的发生率及机制。研究血栓患者和正常人群活化蛋白C作用与FV306、FV506及FVⅢ336和FVⅢ562位点氨基酸变异情况。 2.调查血栓患者抗凝蛋白C(PC)、抗凝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 Ⅲ)缺陷症的发生率,以及APC-R患者复合这些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 3.研究血栓患者抗磷脂抗体的发生率以及和APC-R的关系。
其他文献
目前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患病率的危险因素明显上升,据我国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一定强度的应激刺激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而临床上至今未能从病因学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肾病类型,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水肿、血清蛋白含量下降及蛋白尿增加等[1]。PNS是儿童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
第一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目的:研究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用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进行细胞的鉴定并分析细胞形态、数量
目的:以开展口腔粘膜白斑患者疾病治疗为目的,对其疾病进行临床特点的研究工作,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并对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选取的数名口腔
线性规划是目前在工农业、交通运输、商业等各项经济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最优化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线性规划处理问题的工作步骤,以及通过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划在农作物布
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治疗当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而静脉渗出则是高发的一种输液并发症,在静脉输液全程,均有药液渗出发生[1]。因小儿其年龄小、活泼好动、不具自我保护意识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字词教学却备受学生和教师的冷落。针对这一现状,作者从课堂教学、作文教
为寻找克隆与急性白血病(AL)复发密切相关的基因,本组曾采用限制性路 标基因组扫描技术对初诊与复发两种不同病程阶段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 胞基因组 DNA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