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一个主要死亡原因。据国外报道静脉血栓年发生率高达1/1000人。近10年来随着对血栓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对血栓的多组成多因素的潜在发病过程已达共识,其涉及学科之广,对生命威胁之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探讨静脉血栓发生机制已显得十分迫切。 1993年以前,<50岁不明原因易栓症患者中,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主要是抗凝血酶Ⅲ(AT Ⅲ)、蛋白C(PC)和蛋白S(PS),但三种缺陷总和约15%,而其它抗凝蛋白或纤溶异常非常少见,所以约85%易栓症患者原因不明。1993年Dahlback发现易栓症患者中40%~60%是由于患者血浆对活化蛋白C(APC)抗凝反应低下,称为活化蛋白C抵抗(APC-R)。1994年Bertina研究证实凝血因子V(FV)基因变异(1691G→A)导致FV506位氨基酸Arg→Gln(称为FV Leiden),APC降解FVa位点丢失,是APC-R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报道APC-R患者约80%~90%是由FV Leiden变异所致,但是,FV Leiden变异存在着地区和种族差异,欧洲人群发生率为2%~6%,静脉血栓患者发生率为20%~40%,而亚洲、非洲等地区人群和静脉血栓患者发生率很低。那麽引起中国静脉血栓易栓症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麽?目前国内尚无此方面的详细研究,为此本文对中国静脉血栓患者APC-R发生率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其它抗凝蛋白缺陷发生率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1.了解中国静脉血栓患者及正常人群APC-R的发生率及机制。研究血栓患者和正常人群活化蛋白C作用与FV306、FV506及FVⅢ336和FVⅢ562位点氨基酸变异情况。 2.调查血栓患者抗凝蛋白C(PC)、抗凝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 Ⅲ)缺陷症的发生率,以及APC-R患者复合这些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 3.研究血栓患者抗磷脂抗体的发生率以及和APC-R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