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太平洋中纬度晚东海洋上混合层的低位涡水可以通过潜沉过程进入海洋的温跃层,并被温跃层环流输运到其它海域,在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观测同化资料(SODA)的分析,采用IAP-LASG-LICOM1.0海洋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给出了北太平洋潜沉率的气候态分布特征,证实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存在三个潜沉率的极大值海域,且其位置与三个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跃层内低位势涡度水)的生成区一致。研究了1970-1999年间海面风及净热通量的改变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三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潜沉率的影响,揭示了在这三个海域控制潜沉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机制,定量地确定了低位势涡度水从北太平洋中部输送到台湾以东的通道,研究了北太平洋次表层高盐水的分类与形成,讨论了低位势涡度水沿着该通道的输送在太平洋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得到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给出了北太平洋三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西部模态水形成区,在1985年左右潜沉率及其变化都突然减小;中部区域模态水形成区,在1976-1993年间潜沉率及其变化都突然增大;东部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振幅最小,但也同样有出现于1993年左右潜沉率突然减小的现象。2.揭示了北太平洋三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年际、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机制。在在西部模态水形成区,决定潜沉率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面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中部模态水形成区,决定潜沉率年际变化的是海面纬向风的年际变化;东部模态水形成区,海面风应力旋度的年际变化所引起的混合层底垂向速度的改变是潜沉率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3.指出了30o-35oN、150o-170oE海区是北太平洋潜沉率年际变化显著的海域之一;定量地确定了潜沉于30o-35oN、150o-170oE的低位涡水沿着等密跃层(25.4-25.8σθ)被输送到台湾以东海域(22o-24oN、125oE)的海洋通道;发现低位涡水沿该通道输送的时间约为12年。北太平洋中部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也会通过海面风影响低位涡水“潜沉”率的年代际变化进而影响台湾以东海域跃层厚度的年际变化。利用Argo浮标观测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位于蒸发大于降水海域海表的高盐水,将会在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后,沿跃层向西南输运,并到达台湾以东海域。4.提出了太平洋大约25年周期振荡的一种可能的负反馈机制。北太平洋中纬度海面风加强,使得30o-35oN、150o-170oE海域内潜沉率增大,更多的低位涡水由冬季深混合层进入跃层内,使得该海域内跃层厚度增加,而跃层内的低位涡水在“海洋通道”内被海流向西南传播,大约12年后传播到台湾以东海域,并使得台湾以东海域跃层内低位涡水增多,跃层厚度增加,增加了再循环海流的强度和向北的海水热输送;可能引起更多的热量进入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增加向大气的放热,并可能导致其下游大气系统中阿留申低压的减弱,北太平洋中纬度海面风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