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学乃当代显学。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手段来服务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本文试从传播学这一特定角度,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方式、接受思想、海外传播等几个方面来描述二十世纪“三言二拍”传播的基本情况,以期勾勒出二十世纪“三言二拍”传播的概貌,发现其传播中的某些规律,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新角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长期以来在中国本土被认为亡佚了的“三言二拍”原书,以被日本学者盐谷温等发现为契机,中日两国学者相继对其原本进行了发掘和介绍。三四十年代,经过郑振铎、王古鲁、孙楷第等学者的搜集和重新整理后,“三言二拍”终能以较为完整的面目再度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了最可靠的文本形式的依托,“三言二拍”的故事却一直通过《今古奇观》以及传统的戏曲、曲艺、绘画等方式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进入二十世纪,传播方式的不断翻新和传播媒介的日益多样化,使得“三言二拍”的传播不断走向深入和广泛。除传统的文本、戏曲、曲艺和绘画传播外,还出现了影视、广播、网络等新兴的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媒介与新兴的媒介相互糅合、相互补充,共同对促进二十世纪“三言二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三言二拍”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等十几种语言,以节译本、选本、全译本等多种形式在世界各地流传。有目共睹的是,二十世纪出现的这些“三言二拍”译著的质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与此同时,许多海外汉学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三言二拍”的绍介和研究中去,“三言二拍”成为了全世界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十世纪国人对“三言二拍”的接受,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视野的开阔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逐步走向客观、理性、深入。海外汉学家们对“三言二拍”的理解和接受往往表现出较多的人文关怀色彩,带有很大的启发性。二十世纪,“三言二拍”正是在如此众多的阐释与接受中,不断获取着新的内涵,同时又显示出古典文学名著自身具有的巨大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