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长7段烃源岩具有强生排烃的特征,对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起主控作用。本文通过地质、测井、地化资料结合现场岩心的观察描述,分别研究了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初次运移时动力、通道以及排烃门限等条件,以及长7段有效烃源岩的排烃方式、影响因素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陇东地区长7烃源岩的排烃模式。并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长7烃源岩整体的排烃效率、排烃速率、排烃强度和排烃量等特征。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为1%,镜质体反射率的下限值为0.81%。从平面上来看,长7段泥岩的平均TOC值主要在1~8%,TOC大于1%(有效源岩)的泥岩厚度主要范围在10~80m之间,在研究区广泛分布,TOC大于5%(优质源岩)的泥岩厚度主要在10~40m之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侧。(2)利用测井曲线计算了延长组泥岩的超压值,在单井压力结构上,延长组从长4+5开始自上向下往往发育多个超压带,概括起来可以分成突变型、渐变型和叠置型几种类型。不管从剖面还是平面上来看,延长组长7段的异常压力最发育,是长7源岩主要的排烃动力,长7段的过剩压力值主要在6~16MPa之间,压力系数主要在1.2~1.7之间。(3)结合岩心裂缝的观察,发现研究区泥岩主要发育四种类型的裂缝:构造应力场下形成的构造裂缝,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成岩裂缝,沿纹层形成的层理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裂缝。在长7段底部油页岩中近水平的层理缝比较多,而在长7段粉砂质含量比较高的块状泥岩中高角度的构造裂缝比较多。(4)通过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和排烃潜力指数(Sp/TOC)的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长7烃源岩的初次运移是从白垩纪中晚期(约116Ma)开始的,对应当时的排烃门限大约在2100~2200m之间,对应现在的埋深大约在1750m左右,排烃门限对应的Ro值约为0.81%。(5)通过对研究区长7烃源岩的排烃方式的研究,以及源岩自身品质、岩性组合、单层源岩厚度、源岩相邻砂体物性等对排烃影响的分析,将研究区长7烃源岩的排烃概括为三种模式:充分排烃模式、相对滞排模式、微裂缝幕式排烃模式。(6)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和生烃潜力法对研究区长7烃源岩的整体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延长组有效源岩的排烃门限对应Ro为0.81%,排烃高峰期对应Ro为0.95%,长7烃源岩在最大埋藏时刻的排烃强度范围为(50-350)×104t/km2,排烃量约为129.65×10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