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郭志强教授诊治先兆流产病例56例,挖掘分析郭老师对疾病的认识,并对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诊治经验,以进一步推广其学术思想,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及疗效。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郭志强教授门诊2014年03月至2016年03月所有先兆流产患者病例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56份。利用WPS EXCEL 2019建立先兆流产患者数据库,应用Excel及Spss20.0对患者基本资料、症状、药物(包括性味、归经、功效)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用药规律及诊治经验。结果1.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中,年龄资料缺失1例。剩余的55例中,年龄最小为27岁,最大为43岁,以每5岁作为划分,将55例患者分为4个年龄阶段:25~29岁共6例,占10.71%;30~34岁共32例,占57.41%;35~39岁共13例,占23.21%;40~45岁共4例,占7.14%。2.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中,11例患者既往无孕产史,占总例数19.64%。剩余的45例患者既往有孕产史,占总例数80.36%,其中有1次妊娠史者12例,有2次妊娠史者14例(1例有过分娩史),有3次及以上者19例(2例有过分娩史);45例患者中,仅有胎停育史的患者共17例,占37.78%;人工流产史患者共6例,占13.33%;人工流产史合并胎停育史的患者共7例,占15.56%。另外,对31例胎停育史的患者胎停周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既往胎停周数主要发生在7周~8周。3.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中,无既往疾病史患者16例,共收集剩余病例既往疾病史种类11类,分别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21例,子宫肌瘤14例,甲状腺疾病6例,卵巢囊肿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3例,子宫纵膈、糖尿病、卵巢早衰、宫腔粘连、高泌乳素血症病史及资料缺失各1例。4.通过对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的证候进行统计,发现其症状以恶心、乳房胀/痛、小腹疼痛、腰酸/痛、呕吐、阴道少量出血,色褐、食少纳呆、便溏、小便频数、不寐为常见,舌、脉象以舌质暗红或淡红、苔薄白、边齿痕,脉细滑或滑为常见,从而推断郭志强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证。5.本研究56例先兆流产患者,共有处方213个,中药92种,药物使用总频次为3147次。筛选出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核心药物(基础方)为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白芍、党参、山药、炙甘草、白术、阿胶、杜仲、炙黄芪、苎麻根,性味以甘、平居多,归经以入脾、肝、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药为主。结论1.通过对基本资料分析得出:先兆流产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阶段,大部分先兆流产患者既往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史。本研究中,根据患者既往屡孕屡堕病史、证候进行辨证,再对后续整体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分析反推证型,得出郭志强教授认为先兆流产的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证,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冲任不固。2.通过对用药规律分析得出:(1)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核心药物(基础方)为: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白芍、党参、山药、炙甘草、白术、阿胶、杜仲、炙黄芪、苎麻根。核心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分别为:性甘、平,归脾、肝、肾经,功效以补虚为主,养血止血为辅。基本治疗原则为补脾益肾、养血止血安胎。(2)郭志强教授治疗先兆流产常用加减药味的组成为:腰酸、耳鸣者,可配伍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等;恶心呕吐,偏气滞者可配伍紫苏叶,偏湿热者可配伍石莲子;食少、乏力、便溏者,可配伍茯苓、糯米等;食少便溏、久泻等气虚下陷者,可配伍葛根、红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