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异派异彩纷呈,诸子百家人才辈出。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在十九世纪末被译成英语,传入西方以后,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便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以及部分译文的失真,引起了不少误解和争议。如果说庄子及其著作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那么我们有义务把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的真实面貌介绍给西方,让庄子真正从东方走向西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颗璀灿明星在世界上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现存的《庄子》三十三章,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其各章标题都有所取义,其观点、风格、语言等各方面也前后一致,因此本文选取了内篇作比较研究。现存的《庄子》英译本有全译和摘译十几种版本,大都是英美人翻译的,在理解汉语原文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在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对已有的英译本流传情况进行了概览评析,从中选出了两家有代表性的优秀译文,冯友兰译本和汪榕培译本。全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译者重译的*的及几翻译准则,原文文本分析,文本类型与翻译理论,各章标题翻译及代表性篇章翻译比较,文章最后探讨了翻译评论的步骤程序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希望能将翻译评论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结尾处,对冯译和汪译本作了定性评价。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及其翻译评论理论作出一定贡献。 《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然而却有很强的艺术性,这在先秦典文中是首屈一指的。叶舒宪认为庄子的三言中,寓言重言在先秦典籍I-P不乏其例,“唯有扈言才是庄书文体上最独特的所在,可以说正是厄言使庄子成其为庄子,奠定了他诗人哲人兼于~身的卓越地位/’天钧的回旋运动和厄器的注满与酌空之返复运动,构成《庄于》一书的基本表达模式,不仅直接体现于内外篇的整体结构上,而且也体现在每一篇的内部结构上,从具体章法、句法到词法、字法,均体砚作者内心回旋之道在召唤,让人体悟到那“厄言日出,和以大倪”的神秘“玄”境。中西文化于此达成契合,厄言的功能首先是消解艺术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隔膜,契合诗意与哲思,把形成和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侧重于文本类型与翻译理论的关系上,按照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 语言主要分为三种: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召唤功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纽马克提出了他的翻译理论一语意性翻译和交际性翻译,其中语意性翻译主要用于“表达功能型”文本的翻译,而交际性翻译主要针对于“信息功能”和“召唤功能~文本的翻译。 冯友兰先生所译的《庄于》只包括内篇,这个译本的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它包含了晋人郭象的注疏,并在附录中对郭象的哲学观点给予了评论。冯友兰先生是从哲学家的角度来翻译《庄子》的,在前言和附录中详细地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许多个人的见解,所以,意思表达比较准确,翻译还惜鉴了清代以来在《庄子》研究方而所取得的成果。 汪榕培先生的英译是全译本,他们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是“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彩/’《a子》这本书代表着中国本土文化之根本,所涉及到的专门术语和名称很多,给两种文化沟通的翻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博采众家之长融而化之为流畅的英语,再现原文之真境神韵,这是汪榕培教授英译《庄子》的总体特色。《庄于》一书的上题蜈作祈呼唤道体回归,要表现译文的忠实只能紧扣这一主题,汪译本的第 个特点止是在这一点上实现“忠实”的原则的,它不拘泥于某一个句于的“忠实\ 而是在宏观上高层建领把握主局,在更高的层次..卜实现忠实。比较冯友兰先生的译文,其形式和内容是相割裂的,这样的译风译《公孙龙子》也许合适,但译《庄子》显然不得要领。 《庄于》属于“召唤功能”型文本,要在译文,【。实现与原文文本功能对等的翻译,应采用交际性翻译而不是语意性翻译。归纳全文,冯友兰先生的翻译主耍是在译人语(TL)语意、语法结构规范下,准碗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旨在抓住原文 (S text)的哲学意义,其困译重在遵循原作者和原文文本的意图侣L心iented人 因此,他的译文属于语意性翻译昭emanticT正anslation人但其译文因此旋得有些生涩,过分直译,文中大量穿插的注释不利于读者的接受(readers’recePtion),也造成了形式和内容相割裂。 汪榕培先生的翻译则是力求使译作能在读者分上产生和原作同样的效果(TL心riented),因此他的译文清晰流畅,表达也臾加符合英语读者(TL readers)习惯,那么这样便有利于四方读者理解和接受。其翻译总体上属于交际性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人 ti:先生的译文不是外在语言形式的表面模仿,而是通过变形进行再创作,实现“超模仿”,表现原作之“真境”一道体大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