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斯》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m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里克·怀特是一位才华出众、独具风格的现代派作家,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澳大利亚作家。他作品浩瀚,迄今已发表了11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五部戏剧和一部自传。瑞士皇家科学院称怀特因为“他诗史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世界文学领域”。  他的突出成就是打破了澳大利亚的文学鼻祖—劳森着力描写刻画人与外部世界冲突的传统文学形式而转向了人的内心冲突,将他的笔触伸向现代人的内心深处。他的小说基本上以他的祖国—澳大利亚为背景,结合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因而他的作品无论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写作方法上,都充满了现代主义的色彩,因而怀特也被定性为现代派作家。然而,笔者发现,怀特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的运用,在某些方面已具备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本论文以怀特的经典小说《沃斯》为研究对象,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怀特的作品和写作风格,《沃斯》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本文的中心内容主要结合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点,探讨小说《沃斯》的后现代主义特征。通过分析主题的模糊性、主人公性格的两面性及其原因、小说叙述视角的转变,以及蒙太奇、现实与虚幻的结合、象征等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说明这部小说已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后现代主义特征,而怀特不仅仅是一位现代派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杰出作家。  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对怀特作品研究的大概情况,特别概述评论家对怀特语言风格的评价以及对小说《沃斯》各种不同的观点,并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第二章扼要介绍作者生平,其作品的主要特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沃斯》的主要内容。第三章简要分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比较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四个特征: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人物性格的不确定性、小说情节的不确定性以及语言的创新性。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根据后现代主义的四个特征结合《沃斯》这部小说阐述《沃斯》已经具备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首先,这部小说的主题具有争议性和模糊性,不同的评论家对《沃斯》的主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也造成了小说的难以理解。其次,从主人公沃斯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沃斯的性格中既有“恶”的一面又存在“善”的一面,他是一个“善恶并存,动态发展”的人。作者也正是想通过沃斯这一复杂、不确定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个人权力意志”的否定,呼吁当代人应建立起正确的精神信仰。再次,多角度地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独特性,阐述小说情节的不确定性。怀特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灵活地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在《沃斯》这部小说中,怀特更是突破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将现实与虚幻相溶合,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特别是小说的第13章将沃斯的临终受难与劳拉在重病中的苦难和梦呓联系起来,造成心灵感应的艺术效果。象征手法也是怀特所惯用的写作技巧之一。象征虽然是现代主义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但是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象征仍然是经常被采用的艺术手段。象征的运用会增强作品的神秘感和语言的模糊性,读者必须结合文本推测象征所代表的意义,这样无疑造成了文本的晦涩难懂。这也是怀特作品难以理解,难以被读者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通过对《沃斯》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说明怀特语言的创新性以及怀特是一位勇于进行语言实验的极富个性的作家。怀特在句法结构和用词上敢于大胆尝试,从而遭到不少评论家的攻击和告诫。第五章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沃斯》这部小说无论在主题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计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因而怀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某些特质,是一位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作家。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究了隐喻在话语中构建论点的功能。本研究主要关注媒体政治话语,以“棱镜事件”的相关媒体报道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从隐喻、论点、合法化三方面结合的视角出发,采用
小说《觉醒》是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凯特·萧邦的代表作之一。因其对女性追求自我发展和性爱自由的大胆描写,作品刚一问世便激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保守的批评界猛烈地攻击和抵
提起澳大利亚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她的代表作《理查德·莫昂尼德命运》。然而,本文的关注对象则是她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智慧的获得》和选自短篇
《理查德·麦昂尼的命运》是亨利·汉德尔·理查森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维多利亚时期落魄的英国贵族理查德·麦昂尼怀着发财的愿望从宗主国英国移居到殖民地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