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力增强;但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农村公共健康的发展停滞不前,公共健康投资不足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已进入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农村公共健康投资是提高国民素质、加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更是推进三农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解决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投资需要,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广泛开展,国家卫生财政投入也持续增加。在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即公平与效率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地区公共健康的投资过程中,更需要成本控制和优先配置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首先,本文从发展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梳理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演变,指出健康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和重要内容之一。人本视野下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具有内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可行能力,是社会发展或福祉衡量的主要指标。在回顾和总结公共健康测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健康相关的社会福利”及“健康发展指数”的概念和指标。健康相关的社会福利函数综合衡量健康发展的效率与公平,以健康的社会福利效应来评价公共健康投资的绩效。健康发展指数则综合衡量了健康而长寿的生活、健康教育程度、可支付医疗的收入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其次,论文在对中国农村公共健康投资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采用期望寿命作为健康的衡量指标,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考察了转轨时期我国各省财政卫生投入的健康绩效,发现政府卫生投入的绩效具有较强的地区差异性。文章指出,尽可能多地将医疗卫生资金投向健康绩效相对较高的贫困地区,有利于从总体上促进和提升卫生投入对公共健康的改善效果。论文还运用健康相关的社会福利函数考察了我国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城乡居民健康相关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通过健康发展指数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近年来居民的健康福利有增加趋势,但在某些慢性疾病防治方面,有一定社会福利损失。指出政府不仅要关注国民的健康总量,更应重视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健康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公共卫生健康投入。第三,本文运用公共产品、外部性以及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理论分析范式,分别从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医院)市场结构、医药服务的外部性等角度,描述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健康投资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内在形成机制。此外,论文还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健康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医疗保健消费分别与人均收入、人均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工资性收入和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在部分农村地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投资行为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典型案例剖析。入户调查考察了农户的健康行为,门诊和住院患者调查考察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行为。主要结论有: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已成为困扰农村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新农合在缓解疾病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居民医疗保健意识有待增强;低收入家庭利用卫生服务能力有限。最后,文章借鉴国外农村公共健康投资的经验与教训,从人本主义的发展视角提出我国农村公共健康投资的思路和建议,如确立人本主义发展的公共健康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构建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健康责任的共担体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