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探究近视儿童的黄斑区及视乳头旁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变化。
方法
共276例儿童(年龄范围为10-17岁)的276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屈光状态分为四组:正视组(等效球镜度在+0.50D到-0.50D的范围内),低度近视组(-3.00D<等效球镜度<-0.50D),中度近视组(-6.00D≤等效球镜度≤-3.00D)和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低于-6.00D),分别有82眼、79眼、77眼和38眼。采用OCTA对黄斑区的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和视乳头旁放射状毛细血管(radialperipapillarycapillary,RPC)进行成像和血管密度的定量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四个屈光度组间的黄斑区的血流灌注、视网膜厚度及RPC、视乳头旁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校正年龄、性别后,研究眼轴、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视乳头旁的RNFL厚度及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一共有276只眼(143只眼来源于男性,133只眼来源于女性)纳入实验,受试者平均年龄12.8±1.9岁。不同屈光度组的黄斑中心凹区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依次为:正视组为21.8±5.9%,低度近视组为22.4±6.9%,中度近视组为24.0±6.4%和高度近视组为25.2±5.6%,而且四组间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8)。不同屈光度组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依次为:正视组37.7±6.9%,低度近视组39.8±7.4%,中度近视组41.4±6.7%和高度近视组44.3±6.6%,并且四组间的黄斑中心凹区的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随着近视的加重和眼球的增长,黄斑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均降低,而黄斑中心凹区的均增加。在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区与中心凹周围区部分子区,黄斑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均正相关。随近视加深,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avascularzone,FAZ)的面积减小。不同屈光度组的RPC血管密度依次为:正视组为51.4±2.3%,低度近视组为51.5±2.4%,中度近视组为50.4±3.0%和高度近视组为25.2±5.6%,且四组间RPC血管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随着近视的进展,视乳头旁的鼻下子区(nasalinferior,NI)、下鼻子区(inferiornasal,IN)和上鼻子区(superiornasal,SN)的RPC血管密度降低;除颞下子区(tempoinferior,TI)和颞上子区(temposuperior,TS)外,视乳头旁的其他子区的RNFL厚度变薄。RPC血管密度与视乳头旁的RNFL厚度正相关。
结论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随着近视的加重和眼球的增长,黄斑区的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均降低,而黄斑中心凹区的均增加。近视儿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其他的黄斑分区的不同。因此相较于视网膜其他区域,黄斑中心凹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变化可能更具有提示近视性眼底病变的价值。近视儿童的黄斑中心凹区应成为重点监测区。黄斑的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和视乳头旁的血管密度的降低也许参与了儿童的近视发生与发展。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探究近视儿童的黄斑区及视乳头旁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变化。
方法
共276例儿童(年龄范围为10-17岁)的276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屈光状态分为四组:正视组(等效球镜度在+0.50D到-0.50D的范围内),低度近视组(-3.00D<等效球镜度<-0.50D),中度近视组(-6.00D≤等效球镜度≤-3.00D)和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低于-6.00D),分别有82眼、79眼、77眼和38眼。采用OCTA对黄斑区的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和视乳头旁放射状毛细血管(radialperipapillarycapillary,RPC)进行成像和血管密度的定量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四个屈光度组间的黄斑区的血流灌注、视网膜厚度及RPC、视乳头旁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校正年龄、性别后,研究眼轴、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视乳头旁的RNFL厚度及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一共有276只眼(143只眼来源于男性,133只眼来源于女性)纳入实验,受试者平均年龄12.8±1.9岁。不同屈光度组的黄斑中心凹区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依次为:正视组为21.8±5.9%,低度近视组为22.4±6.9%,中度近视组为24.0±6.4%和高度近视组为25.2±5.6%,而且四组间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8)。不同屈光度组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依次为:正视组37.7±6.9%,低度近视组39.8±7.4%,中度近视组41.4±6.7%和高度近视组44.3±6.6%,并且四组间的黄斑中心凹区的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随着近视的加重和眼球的增长,黄斑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均降低,而黄斑中心凹区的均增加。在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区与中心凹周围区部分子区,黄斑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均正相关。随近视加深,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avascularzone,FAZ)的面积减小。不同屈光度组的RPC血管密度依次为:正视组为51.4±2.3%,低度近视组为51.5±2.4%,中度近视组为50.4±3.0%和高度近视组为25.2±5.6%,且四组间RPC血管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随着近视的进展,视乳头旁的鼻下子区(nasalinferior,NI)、下鼻子区(inferiornasal,IN)和上鼻子区(superiornasal,SN)的RPC血管密度降低;除颞下子区(tempoinferior,TI)和颞上子区(temposuperior,TS)外,视乳头旁的其他子区的RNFL厚度变薄。RPC血管密度与视乳头旁的RNFL厚度正相关。
结论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随着近视的加重和眼球的增长,黄斑区的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均降低,而黄斑中心凹区的均增加。近视儿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其他的黄斑分区的不同。因此相较于视网膜其他区域,黄斑中心凹的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变化可能更具有提示近视性眼底病变的价值。近视儿童的黄斑中心凹区应成为重点监测区。黄斑的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和视乳头旁的血管密度的降低也许参与了儿童的近视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