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中国计算机工业管理局的成立,我国开始把软件产业独立出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国外大批软件产品涌入中国,我国的软件企业开始崛起。软件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已经远远不只起到“支撑”、“影响”的外部作用,它已经完全渗透到产业中去,成为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元素,成为产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改造以及产品结构更新的重要基础与支撑。软件产业最终是“其他行业的服务者”,服务领域涉及国民经济中的任何一个部门,涉及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从信息制造业到信息服务业、从生物技术到新材料再到光机电领域,软件成为技术进步的一种基础工具。在政府、电信、金融和法律等各个领域,软件作为网络应用核心成为不可或缺的服务手段。
本文从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结构-行为-绩效,即SCP分析法--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软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994年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软件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得意于国家在投资融资、税收、产业政策等反面的大力扶持,软件产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419.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800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38%;我国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占比重也从2001年的6.3%增长到2006年的10.1%,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软件出口额从2000年的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0.6亿美元,六年增加14倍,年平均增速达到64%;我国主要的十二个国家软件园/出口基地起着中国软件产业“主力军”作用,随着基地软件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软件产业基地日益成为软件企业成长的“摇篮”。这使我国的软件产业链初具雏形。
然而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进一步发展。通过本文分析,此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市场结构来看:(1)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有明显改善,由2000年的1.2%增长到2006年的,7.1%,并且增长速度不断攀升,但比起发达国家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我国软件产品集中于产品链下游,获利水平低下,国产软件在系统软件市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产业发展的上层空间无法打开,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并且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低;(3)软件外包市场巨大,但是与国外软件企业相比,我国软件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太小,未达到规模经济性;(4)市场中的竞争是原子分散型的,没有明显的主导厂商,市场集中度很低,中国的软件市场离真正的寡头市场还很遥远。其次,从价格策略、非价格策略、并购等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分析,我们可知:(1)垄断依然是阻碍我国软件产业向上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威胁到了我国公平竞争的环境,垄断所形成的超高额利润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2)国内软件企业在知识产权维护方面已经增强了意识,软件研发能力有所提高,这可以通过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企业日趋增多看出,但是盗版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市场上盗版软件充斥;(3)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逐渐形成潮流,规模效应逐渐开始展现。
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软件产业的市场低效亟待改善。组织决定行为,由一定的组织及其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绩效,因此,要提高软件业的市场绩效,就应对全行业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文章的最后部分给出了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本文创新点:(1)首次系统地将SCP分析范式运用于我国软件行业中。(2)基于对软件市场及企业的实证研究,初步得出了软件产业的市场特征,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说明现实的产业组织问题。(3)运用博弈模型分析软件垄断厂商掠夺定价的捆绑销售行为,虽然模型比较简单,但是充分显示了捆绑销售行为的特征与运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