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序作为一种依附于书籍前后的文体,旨在叙记相关内容,介绍时代背景,阐释创作意图等等。书序在佛教典籍中运用甚为广泛,从佛典翻译,到此土着述;从篇幅短小的书、论,到卷广义繁的注疏、纂集,都有序文的存在。序文风格也富有变化,如东晋道安的翻译典籍序文,颇具有先秦散文的厚重感,层次清晰,有条不紊;唐代道宣的护教类典籍序文,则带有战国论文的冲击力,层层辩驳,横扫外道。隋代灌顶倾力整理智顗学说,序文盛赞师德,洋溢着与智者大师的真挚情感;唐代窥基为玄奘译着作序,力挺新译,排斥旧说,透露出显宗立派的雄心壮志等等。 本文以东汉至唐代五代的佛教典籍序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勾勒出序文在佛教典籍中的分布状况、结构特征;揭示佛教中国化历史演进中的演变脉络等等。本文总分,大为四段:一为佛教典籍总叙,二为佛典序文通论,三为佛典序文分论,四为佛典序文总论。 一、总叙佛教典籍,即第一章。佛教典籍,汗牛充栋,大概说来,则不外外文译着和此土撰述两部份。佛典翻译,由来已久,从东汉至隋唐,佛典翻译到达鼎盛,从晚唐五代到宋代则渐趋消歇。此土撰述,从篇幅有限的疏通文意、佛道论辩,到卷帙繁多的史传音义、纂集汇编等等,从汉晋至隋唐五代,以至宋、元、明、清,历代着述,不可胜数。至于疑伪之佛典,亦在此略作说明。此类典籍究其实质,则大多为汉地假托之作,对佛教中国化研究具有很大价值,亦可归入此土撰述之顗。 二、佛典序文通论,即第二章佛典序文概论。此一部份为本文通论,大体分作四段,即文体述略、序文着录、序文功能、序文分类。佛教典籍序文之文体内涵与中国古代典籍序文是一脉相通的;但经家解经着作之中,亦有一些概念,虽带有“序”字,却与文体之序文相去甚远,故在此略作解释。又,序文在今人看来,不论长短,大可以“篇”视之,但在六朝之写本书籍时代,序文以单篇形式流行于世,则又未尝不可以视之为“书”,隋代法经等所撰《众经目录》,就把序文单独着录,且称之为“卷”;同时随着佛教正统观念逐渐占据汉文大藏经编撰工作的主导地位,序文的身影渐渐从目录中淡去。有鉴于此,本文设“经录着录”一目,藉以揭示汉晋以至隋唐佛教观念之变迁。又,佛典序文在功能上与外典序文大致相同,但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异;且类别不同,典籍序文侧重点亦有差异。序文分类,则从整体上把握。 三、佛典序文分论,分四章论述,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此部份以汉唐佛教典籍中的译着、注疏、感应传,以及纂集、史地、目录等为主展开论述,方法不尽相同,亦各有侧重。译着序文研究,以从东汉至隋唐的翻译理论的演变为主线,从翻译底本、译序作者、译序体例、翻译理论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注疏序文研究,则以历时顺序,从汉晋、南北朝、隋唐三个阶段分别论述,注疏体例之变迁、序文内容之演变、序文行文之特点等等,有详有略,逐一展开。感应传类序文研究以编撰绿起为切入点,把感应灵验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编撰动机有机结合起来,揭示此类故事的时代特征及其内容演变。史地序文资料分布不均,则以传记序文为重点;纂集序文各具特色,则分类加以说明。目录序文文体结构较为稳定,理论演进轨迹比较清晰,大小序运用相得益彰。 四为佛典序文总论,分为二章,即第七章写本典籍序文研究,第八章佛典序文价值。一般而言,古代典籍序在卷尾,这在佛教典籍中亦斑斑可见。但从现存敦煌写卷来看,序在卷尾之传统在写本时代已悄然发生变化,序题的书写形式也并非后世刻本典籍那样固定,序文内容在屡次传抄的过程中有的也会走样,一些书序甚至脱离书籍而单独流传于世等等,基于此,第七章即以敦煌遗书中的佛典写卷为中心,对写本时代的佛典序文特点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佛教典籍汗牛充栋,序文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一些序文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对于文献考证、补充史传材料有一定帮助。总览每一时期的序文,纷繁变化之中又保留着时代印记,展现时代变迁。通过序文,后人则可以穿越时空,管窥当代佛坛风云变幻。历经澹海桑田,佛教典籍,尤其此方僧俗着述亡佚情况相当严重,所幸一些序文为其它典籍收录,后人借此可以略知一二。佛典序文的价值,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