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进入水体后不易去除,会在水环境中不断积累,对生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铅是人体健康的非必需元素,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是饮水净化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土壤是一种成分复杂且多变的天然产物,对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附性。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与Pb2+形成二价态难溶化合物;土壤中的黏土矿物、有机质以及铁锰氧化物对Pb2+也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土壤可以作为一种吸附材料,控制地表水及饮用水中的重金属铅污染。为了探究天然土壤对水中Pb2+的去除规律,本课题以国内常见的三种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土壤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过程,并根据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对吸附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包括土壤比表面积(BET/N2法)、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乙酸铵交换法)、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溶液提取法)、土壤pH(NY/T1121.2)、土壤机械组成(NY/T1121.3)、土壤有机质含量(NY/T1121.6)、土壤金属背景值(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通过所得结果初步分析三种土壤之间的特性差别。(2)土壤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特性。通过在不同反应时间取样,测定溶液中剩余的Pb2+浓度来计算某时刻土壤的吸附量,绘制吸附动力学曲线,并分别用Elovich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二级动力学方程、抛物线方程对所得曲线进行拟合;控制实验温度和Pb2+溶液初始浓度,测定不同条件下土壤饱和吸附量,绘制土壤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用Langmuir方程、Frenudlich方程、Temkin方程对实验所得曲线进行拟合,并根据拟合效果最好的曲线方程进行相应的热力学计算;再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对Pb2+的吸附性能存在差异的原因。(3)正交试验。采用L27(313)正交表设计实验,三因素分别为粒径范围、温度、Pb2+初始浓度,并采用部分追加法令棕壤和钙层土的粒径范围增加一个水平,考察实验条件对土壤吸附Pb2+能力影响的强弱顺序,并结合土壤性质对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棕壤偏中性,其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都最大;红壤呈酸性,其比表面积和游离氧化铁含量最大;钙层土呈碱性,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游离氧化铁含量的值都最小。(2)实验结果表明棕壤的吸附能力远大于红壤和钙层土。三种土壤对Pb2+的吸附很快,其吸附动力学曲线与二次动力学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性。三种土壤吸附Pb2+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方程描述最为合适,其次是Temkin方程,再次是Frenudlich方程,钙层土对Pb2+的吸附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3)三种土壤吸附Pb2+反应的标准吸附热Δ H0均大于零,吉布斯自由能ΔG0均小于零,说明吸附反应是自发的吸热反应;标准熵Δ S0均大于零,说明实验温度范围内Pb2+从溶液中聚集到土壤表面的过程是由有序到无序的熵增过程。(4)土壤粒径范围、反应温度、Pb2+初始浓度对各土壤的吸附能力影响程度大小各不相同。对棕壤吸附Pb2+的能力影响最大的是土壤粒径范围,对钙层土的影响最大的是反应温度,而对红壤的影响最大的是Pb2+初始浓度。(5)Pb2+在饱和吸附的土壤表面覆盖率并不高,说明Pb2+在三种土壤表面均不能达到完全覆盖,且覆盖率较低;红壤的表面覆盖率最小,钙层土的表面覆盖率受温度影响很大。三种土壤的低表面覆盖率表明并不是土壤表面的所有位点都能固定Pb2+。(6)土壤对Pb2+的吸附能力大小不是由单一土壤性质决定的,而是受到多个土壤理化性质的共同影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pH值对土壤吸附能力的影响很大。虽然天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差异较大,但都对水溶液中的Pb2+有较好的吸附性,吸附后不易解吸。因此,天然土壤既可作为野外应急饮水的预处理剂,也可作为处理紧急污染事件的吸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