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患者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侯分布特点,为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辨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更有利于科研工作的交流与评价。方法:收集南京地区2009年4月~2010年3月就诊于我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门诊及病房的100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简要病史、症状、辨证分型、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HCV-RNA定量、B超)等数据,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CHC患者感染途径、症状、证型分布特点,并对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南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途径多样化,包括输血及血制品,吸毒,医源性传播,性接触,密切接触,其中因输血及血制品感染者占73%,提示输血和血制品仍为目前HCV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吸毒感染HCV人数占10%,占本次调查的第二位,提示经吸毒传播的人群呈上升趋势。2.此次调查收集的CHC患者症状共有67个,症状频率较高的是困倦乏力(67%)、胁肋疼痛(65%)、尿黄(65%)、烦躁易怒(46%)、腰腿酸软(46%)、太息(42%)、口苦(41%)、腹胀(41%)、口渴喜饮(41%);症状频率较低的是浮肿(13%)、畏寒(12%)、身目发黄(11%)、目赤(11%)、烘热(10%)、月经量少(10%)、面色苍白(9%)、胃脘灼热(9%)、潮热(4%)、手足发冷(4%)。3.本次调查的100例CHC患者中,湿热中阻型占38%,瘀血阻络型占23%,肝肾阴虚型占18%,肝郁脾虚型占16%,脾肾阳虚型占5%,提示实证以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居多;虚证以肝肾阴虚型居多,脾肾阳虚型较少。4.CHC患者中ALT, AST值肝郁脾虚型组均高于其余四组。TB、DB、GGT、AL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证型,病毒复制的分布几乎接近均匀,即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之间无直接相关性。6.CHC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但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也不明显。7.按照B超评分由重到轻排序: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可以认为脾肾阳虚患者肝脏损伤最为严重,湿热中阻肝脏损伤最轻,符合CHC发展由湿至瘀至虚的过程。结论:1.输血仍是目前南京地区传播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2.CHC病程长,症状多、杂。主要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症状为主,而脾肾阳虚型症状较少见。3.CHC患者中实证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常见;虚证以肝肾阴虚型多见,脾肾阳虚型较少。4.CHC患者中肝郁脾虚型ALT、AST水平高于其它四型,TB、DB、GGT、ALP各证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从B超损伤程度看,脾肾阳虚型肝脏损伤程度最为严重,湿热中阻型肝脏损伤最轻。B超由轻到重符合CHC由湿致瘀再致虚的病机过程。5.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之间无直接相关性;中医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也不明显。6.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证型、某些肝功能指标、B超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临床血清学检测,B超等可以动态观察CHC在各发病阶段特点,以及中医各辨证分型的相互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