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IOL-Master)测量大学生近视眼的眼轴长度(AL)、水平角膜屈光力(K1)、垂直角膜屈光力(K2)、前房深度(ACD)及水平角膜直径(W-W);(2)探讨大学生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间眼轴长度、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及水平角膜直径(白到白)之间的差异:(3)探讨大学生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及水平角膜直径(白到白)的相关性以及大学生近视眼的主要类型;(4)探讨大学生近视眼眼轴长度与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的关系。方法:对志愿参加本研究的兰州大学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先经眼科常规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眼病、72小时内未佩戴角膜接触镜者,使用TOPCON自动电脑验光仪(RM.8800)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按等效球镜值确定屈光度,符合入选标准的近视大学生1059例2118眼,平均年龄为(21.06±2.41)岁;按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三组:A组:低度近视组<-3.00D(738眼),B组:中度近视组-3.00D--6.00D(989眼),C组:高度近视组>-6.00D(391眼)。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IOL-Master)测量每位受检者的眼轴长度、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及水平角膜直径,计算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对所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结果:(1)A组:低度近视组AL平均值为(24.28±0.83)mm,K1、K2平均值分别为(42.68±1.33)D、(43.69±1.49)D,ACD平均值为(3.61±0.25)mm,W-W平均值为(12.02±0.38)mm;B组:中度近视组AL平均值为(25.29±0.82)mm,K1、K2平均值分别为(42.82±1.30)D、(43.9±1.52)D,ACD平均值为(3.71±0.23)mm,W-W平均值为(12.02±0.37)mm;C组:高度近视组AL平均值为(26.25±1.00)mm,K1、K2平均值分别为(43.02±1.40)D、(44.29±1.55)D,ACD平均值为(3.73±0.23)mm,W-W平均值为(11.99±0.35)mm。(2)AL在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K1在低度与高度、中度与高度近视组间具有差异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K2在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间具有差异性,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CD在低度与中度、低度与高度近视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W在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间无显著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仅与中度近视屈光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前房深度仅与低度近视屈光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水平角膜直径与近视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4)AL/CR比值3.183±0.132,近视屈光度与AL/CR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761,p=0.000),三组屈光度组中眼轴长度与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眼轴长度是影响大学生近视的主要屈光因素,角膜屈光力是次要因素,轴性近视是大学生近视的主要类型;(2)大学生低度近视主要由于眼轴延长,而前房深度加深可能是眼轴增长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中度近视是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共同增长作用所致;眼轴延长是影响大学生高度近视的主要因素;(3)水平角膜直径对大学生近视屈光度无影响。目的:应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Master)测量大学生不同性别近视眼的眼轴长度(AL)、水平角膜屈光力(K1)、垂直角膜屈光力(K2)、前房深度(ACD)及水平角膜直径(白到白,W-W);比较大学生近视眼不同性别之间眼轴长度、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及水平角膜直径的差异。方法:对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兰州大学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先经眼科常规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眼病、72小时内未佩戴角膜接触镜者,使用TOPCON自动电脑验光仪(RM.8800)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按等效球镜值确定屈光度,符合纳入标准的近视大学生1059例2118眼,平均年龄为(21.06±2.41)岁;其中男性436例872眼,平均年龄为(21.11±1.36)岁,女性623例1246眼,平均年龄为(21.02±2.93)岁。按等效球镜度数(SE)和性别分为六组:A组:低度近视组<-3.00D(738眼),男性(318眼)、女性(420眼);B组:中度近视组-3.00D~-6.00D(989眼),男性(419眼)、女性(570眼);C组:高度近视组>-6.00D(391眼),男性(135眼)、女性(256眼)。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Master)测量每个受检者的眼轴长度、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及白到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性的眼各屈光成分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结果:(1)A组:低度近视组女性与男性眼各屈光成分测量值比较:①眼轴长度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73,P<0.05);②角膜屈光力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K1(t=5.22,P<0.05),K2(t=4.2,P<0.05);③ACD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78,P<0.05);④水平角膜直径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3,P<0.05);(2)B组:中度近视组女性与男性眼各屈光成分测量值比较:①眼轴长度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97,P<0.05);②角膜屈光力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K1(t=5.7,P<0.05),K2(t=6.05,P<0.05);③ACD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8.28,P<0.05);④水平角膜直径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99,P<0.05):(3)C组:高度近视组女性与男性眼各屈光成分测量值比较:①眼轴长度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31,P<0.05);②角膜屈光力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K1(t=4.18,P<0.05),K2(t=4.45,P<0.05);③ACD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4,P<0.05);④水平角膜直径两者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0.22,P<0.05)。结论:大学生近视眼屈光成分值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水平角膜水平直径(白到白)均大于女性,而女性的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大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