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l)(Hemiptera: Delphacidae)是水稻上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它不仅可以通过口针直接刺吸韧皮部汁液和在茎叶上产卵危害水稻植株,还能传播病毒和诱发疾病,从而导致巨大的产量损失。目前,许多抗性水稻已被研发用于防治褐稻虱。本研究通过轮换饲养的方法,研究了高抗和高感品种单独及轮换饲养对褐稻虱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饲养后的褐稻虱致害力和体内酶活力的变化,并对长期在不同抗性品种和感虫品种上饲养的褐稻虱口器及产卵器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研究。本研究中单独饲养指以 5d 为周期,将褐稻虱在同为 5 叶期的同一抗虫或感虫品种上饲养;轮换饲养指以5d为周期,将褐稻虱在同为5叶期的某一抗性品种和感虫品种TN1上轮换饲养。现将本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通过抗虫和感虫品种对褐稻虱进行周期为 5d 的单独或轮换饲养,结果表明TN1最适合褐稻虱生存,Rathu Heenati上褐稻虱生存情况最差。通过轮换饲养1代的褐稻虱与单独饲养的相比,其内禀增长率和若虫存活率均有显著上升。轮换饲养5代的褐稻虱与用同种抗虫品种单独饲养相比,其内禀增长率上升,尤其用Rathu Heenati单独饲养时,第2代到第5代的内禀增长率为负值,而用Rathu Heenati/TN1轮换饲养rm为正值。
2、为观察长期在不同品种水稻上饲养的褐稻虱口器是否有差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长期在TN1、IR36和Rathu Heenati上饲养的褐稻虱口器的形态和感受器进行观察。褐稻虱口器为由上唇、下唇及由2根上颚口针和2根下颚口针组成的口针束构成,其上有4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具缘多裂感器、圆顶状感器。口器长度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在不同种群间并无显著差异,在雌雄虫间亦无性二型现象。
3、为观察长期在不同品种水稻上饲养的褐稻虱产卵器是否有差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长期在TN1、IR36和Rathu Heenati上饲养的褐稻虱产卵器的形态和感受器进行观察。褐稻虱的产卵器由背产卵瓣(dorsal valvuae,ds)、腹产卵瓣(ventral valvulae,vv)和内产卵瓣(inner valvuae,iv)构成,产卵器基部可见生殖孔gonopore,其上有4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TS)、刺型感器(BS)、火山形感器(VS)和浅凹状感器(SD)四种感器。两种长期在抗性水稻品种上生存的褐稻虱内产卵瓣上的齿状突起数量显著多于敏感型褐稻虱,此外3种褐稻虱的产卵器感器类型并无差异。
4、通过苗期鉴定法对经抗虫和感虫品种单独和轮换饲养后的褐稻虱进行致害力测定,结果表明:褐稻虱在抗虫和感虫品种上轮换饲养后,与单独在抗虫品种上饲养的褐稻虱相比,对相应抗性品种高致害力出现频次降低,低致害力频次相应升高。褐稻虱对抗性品种的致害力与水稻品种的抗性强度呈负相关,抗性最高的Rathu Heenati致害力最低,轮换饲养后的褐稻虱致害力评级平均值比单独饲养的褐稻虱明显更低,差异显著。
5、为了解经轮换饲养后褐稻虱体内水解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对在Rathu Heenati和TN1上单独和轮换饲养2、4、6、8代的褐稻虱体内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在Rathu Heenati与TN1上轮换饲养8个世代后的褐稻虱体内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酯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逐渐降低,由与TN1上单独饲养的褐稻虱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逐渐降为无显著差异,而与Rathu Heenati 单独饲养的褐稻虱活力存在显著差异,但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没有明显受到轮换饲养的影响,在Rathu Heenati和TN1上单独或轮换饲养间并无显著差异。
1、通过抗虫和感虫品种对褐稻虱进行周期为 5d 的单独或轮换饲养,结果表明TN1最适合褐稻虱生存,Rathu Heenati上褐稻虱生存情况最差。通过轮换饲养1代的褐稻虱与单独饲养的相比,其内禀增长率和若虫存活率均有显著上升。轮换饲养5代的褐稻虱与用同种抗虫品种单独饲养相比,其内禀增长率上升,尤其用Rathu Heenati单独饲养时,第2代到第5代的内禀增长率为负值,而用Rathu Heenati/TN1轮换饲养rm为正值。
2、为观察长期在不同品种水稻上饲养的褐稻虱口器是否有差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长期在TN1、IR36和Rathu Heenati上饲养的褐稻虱口器的形态和感受器进行观察。褐稻虱口器为由上唇、下唇及由2根上颚口针和2根下颚口针组成的口针束构成,其上有4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具缘多裂感器、圆顶状感器。口器长度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在不同种群间并无显著差异,在雌雄虫间亦无性二型现象。
3、为观察长期在不同品种水稻上饲养的褐稻虱产卵器是否有差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长期在TN1、IR36和Rathu Heenati上饲养的褐稻虱产卵器的形态和感受器进行观察。褐稻虱的产卵器由背产卵瓣(dorsal valvuae,ds)、腹产卵瓣(ventral valvulae,vv)和内产卵瓣(inner valvuae,iv)构成,产卵器基部可见生殖孔gonopore,其上有4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TS)、刺型感器(BS)、火山形感器(VS)和浅凹状感器(SD)四种感器。两种长期在抗性水稻品种上生存的褐稻虱内产卵瓣上的齿状突起数量显著多于敏感型褐稻虱,此外3种褐稻虱的产卵器感器类型并无差异。
4、通过苗期鉴定法对经抗虫和感虫品种单独和轮换饲养后的褐稻虱进行致害力测定,结果表明:褐稻虱在抗虫和感虫品种上轮换饲养后,与单独在抗虫品种上饲养的褐稻虱相比,对相应抗性品种高致害力出现频次降低,低致害力频次相应升高。褐稻虱对抗性品种的致害力与水稻品种的抗性强度呈负相关,抗性最高的Rathu Heenati致害力最低,轮换饲养后的褐稻虱致害力评级平均值比单独饲养的褐稻虱明显更低,差异显著。
5、为了解经轮换饲养后褐稻虱体内水解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对在Rathu Heenati和TN1上单独和轮换饲养2、4、6、8代的褐稻虱体内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在Rathu Heenati与TN1上轮换饲养8个世代后的褐稻虱体内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酯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逐渐降低,由与TN1上单独饲养的褐稻虱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逐渐降为无显著差异,而与Rathu Heenati 单独饲养的褐稻虱活力存在显著差异,但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没有明显受到轮换饲养的影响,在Rathu Heenati和TN1上单独或轮换饲养间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