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仍然需要反思历史。作为民族记忆之鉴的“五四”也仍然需要我们在各种理解和解释中丰富它的内涵。但对《新青年》的无限延展却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忽视了其他社团的作用。我们应该反对这种有意误读。 新潮社是一颗被遗忘的金沙骊珠。 “东方—西方”、“传统—现代”这些语词并没有恒定的意义指涉,我们不应该相信孰优孰劣的种种理论。作为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的整体,能将其整合方是历史的聪明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对立物”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新潮社成员最为稳定的心理之流,偏至的文化语境又一度塑造了其“文化弑母”行为的精神姿态与思维方式。这种“丰富的差异性”蕴涵着新文化建设的巨大张力。为实现“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整合,新潮社一方面用西方的现代科学理性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又赋予了现代科学理性以审美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味道。然而聪明者未必就是识时务者,外来因素的介入中断了这种整合的趋势。 思想没有指导一切的本领,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却离不开严格学术思想的论证。新潮社“学术至上”的梦想为我们新民族性的塑造做出了一份悲壮的许诺。他们以新的思维科学方法致力于自己的理论创新,化解了传统思维模式的“死结”,克服了对西方文化“阐释的焦虑”,使知识分子的精神之眼和心灵之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性启蒙具有“霸权”性质,而新潮社成员“为自己讲话”的精神却是以学术研究确立公民社会自我角色的尝试。“无地自由”的时代使他们演出了一幕“学术梦”的悲剧。 作为行动主义者“毅”(罗家伦的笔名)的一代,新潮社青年不应被简单的定位,他们常常被忽略的诸多文化闪光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超越性。“个人发现个人”,让人们都能成为上帝在第六天的造物,是新潮社公民意识的反映,这在“女权”领域表现的最为深刻。为反对“赛菩萨”的可能性奴役,新潮社反对客观主义的科学态度。 宗教具有重大的伦理价值,心理学的探寻赋予了“历史中间物”以 新的内涵,而这些正是新潮社追求审美现代性的反映。“死火在冰谷 里也要燃烧”的青春激情使新潮社成员在文化学术与社会革命的双 重责任中走出了一条异常艰辛与苦难的精神旅程,同时也使他们成 为了中国现代史上方方面面的“巨人”。 彩云易散琉璃碎,狂风吹过月难眠。新潮社知识分子始终与文 化焦虑相伴的生存方式对我们完成“诗意栖居”的人类命题,对我 们拯救堕落,对我们奋然前行都有哲学上的、审美上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