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发展史上,滨河地区是城市起源的诞生地。千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众多大小不一的滨水城市,它们对推进世界城市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近、现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因水上交通的便利,城市滨水区的大部分岸线均被各类工业占据。随着现代交通、经济产业、社会需求的提升,滨河城区的发展开始发生转变,逐步从单一从事工业过渡到滨河城区多功能的综合利用,尤其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近代城市滨水区的更新萌芽于北美(始于20世纪中期),随后蔓延至欧洲乃至亚洲。欧美地区的城市滨水区更新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与理论经验,促进了城市新的飞跃。中国因近代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落后,滨水城区更新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才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中出现),至今许多地区的滨水城区更新仍在进行或待进行之中。因实践和理论经验的缺乏,中国当前的城市滨水区更新必须多方汲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并紧密结合自己的国情。城市滨水区的更新需要理论指导,国内城市滨水区更新的研究虽已初具系统,但比起欧美国家,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很不足,尤其缺乏关于用地功能更新的成果。从部分典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看,城市滨水区用地功能更新的基本理论应涵盖建立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一体化、多元混合与集聚效应的用地布局原则,政府与民众的监督,保留适当的弹性。斗门滨河城区是珠海西部发展历史最悠久、最成熟的城市地区,但在珠海面临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该地区用地功能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传统工业占据了大量岸线,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不足,交通不畅,景观效果差,部分闲置旅游资源未被利用。因此,该地区的用地功能更新需从置换滨河工业,改造旧村,优化公共空间,补充服务配套设施,整治道路,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着手,实现各片区间的优势组合,完善整个斗门滨河城区综合功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