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朝鲜朝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及民间传说,通过文本作者及民间传说叙述者的“外位”视角观照不同时期的满族形象。从中将发现,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在相互碰撞中求同存异,如何经历了隔膜、敌对之后,小心翼翼地开展对话,尝试着彼此沟通了解。我们也将通过朝鲜人对满族人形象的接受过程,证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彼此认同、彼此了解的可能。 若以形象学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概念来描述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族人形象,则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前的满族人形象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满族人形象则带有鲜明的“乌托邦”色彩。朝鲜人对满族人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态度,取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华尊夷卑”观念在认识上的变化。 中朝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文化方面,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及华夷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朝鲜半岛。 在“华尊夷卑”、“春秋大义”等思想禁锢的重重束缚之下,朝鲜人在十七世纪及其以前,基本上将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描述成了“妖魔化”形象。 至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老稼斋话语时代,朝鲜人对满族人的描述进入了“圆形化”时代。理性的燕行使想根据自己所耳闻目见的实际经验描述出一个“理想化”的满族形象,但感性的他们却无法摆脱华夷之辨等传统观念及刻骨铭心的“女真记忆”对他们的制约,这种矛盾的心态,两难的处境,使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处于一种张力关系中的满族形象。 至十八世纪末叶的燕岩话语时代,以洪大容、朴趾源等为代表的北学派思想家们开始对“华尊夷卑”、“春秋大义”等长时间束缚朝鲜人思想观念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反思,并积极调整心理定势,挣脱传统文化之桎梏,以渊博之学识,宏阔之视野,开放之胸襟,重构朝鲜民族的文化意识。他们超越狭隘的“华夷之辨”,放眼中国清朝文化,一切从社会实践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朝鲜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并渴望通过学习、借鉴清朝之先进文化来改变祖围积贫积弱的现状。因此,我们在这一时期看到的满族人形象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