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最具活力的学术思潮,消费主义文化研究是其重要分支。消费主义文化是扎根于消费社会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正在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迈进。消费主义正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消费主义文化所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影响,从而以哲学的视角来对其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性研究。本文所采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是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引入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哲学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进行分析: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和话语霸权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批判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并且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现状的具体分析,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走向有所构建;值得关注的是,对女性文化的研究将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其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令读者耳目一新,当然这是经过笔者深入思考的结果。 前言部分,笔者提出了消费主义文化作为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选题意义;并指出研究的论域和基本前提;同时还说明了本文的理论创新性所在。第一章阐述了何为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及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尤其指出了女性消费主义文化的现状。合理满足消费的使用价值与无度占有符号意义的消费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伦理、观念、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所以研究者也常将消费主义称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一,大规模的消费是被创造出来的,它使人们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中;二,消费主体自我表达与互相认同主要是对商品符号意义的消费;三,大规模的向社会各阶层渗入,为社会的巨大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合法性依据。大众传媒的利益导向成为消费主义文化蔓延的直接原因。教育的产业化倾向已经使得消费主义文化更为普及,并且它被认为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合理化证明。八十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以强劲之势扩张和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中。自有消费,女性就一直是它的主角。九十年代以后,女性与消费之间的亲缘关系就更为明显。 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国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可能,先后从主客观条件方面进行了论述。大众传媒的渗透以及高收入群体、青年群体尤其是女性消费的示范作用大大推动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扩张。从八十年代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到九十年代转向对个性和自由的尊重,再到二十一世纪对个体丰富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消费主体的状态因而也就越发的积极而自由。大多数女性真正地意识到身体和自我的存在是在消费主义文化兴起的九十年代。女性身体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完全出场,同时女性自身也乐于以消费来展示自己的话语权和地位。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物质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在这样一个由大众媒介支配的社会,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无疑是一股最重要的力量。大众传媒就是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的推行者、建构者、同谋者。文化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社会功能:一,从根本上使交流社会化,不允许独尊以个体感受为中心的审美意识;二,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亲近的,大大缩小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心理差距;同时丰富了人类的感觉世界;三,缓和了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四,有助于实现社会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 第三章阐述了对中国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首先引入了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精神:对商品符号意义的消费可以说也就是对欲望本身的消费,是虚幻的和无止境的需求。由这种欲望所推动的消费行为的现实意义与后果,是本文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特征之一,而且也是批判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关键。另外消费文化导致了民众的自我麻醉,使民众忘记了现实的矛盾与残酷,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阶级对立和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待现实的观念系统。其次批判分析了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力:分别从认识层面、社会现实层面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阐述。最后批判分析了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自觉意识。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女性自觉地按照男性的眼光来塑造自己,失去独立的主体性;在关注女性现实生存境遇的过程中,不能将她们的沉沦完全归咎于外在环境,而更多地要改变她们的内心世界,改变她们潜意识中对男权社会的认同甚至是屈从。 第四章阐述了中国文化建设的走向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会陷入多方面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文化观念上的落后所致。那么面对消费主义文化带来的社会整体文化的匮乏,社会主义文化该走向何处则成为了本文讨论的重要内容。人文互创,人文互化,中国文化应是自主的文化,是由自由的丰富的个体创造的文化;那么文化的批判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较为宽广的批判的平台;但在批判基础上的创新则是文化建设的灵魂,这种创新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创新,也是文化管理机制的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进行思维上和方法论上的创新:一,坚持协调共存的多元文化观;二,文化的创新不在于复制而在创造性的活动;三,提倡更多的关注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持久的文化。文化管理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采取和谐式的,鼓励式的文化管理机制,使得从事文化创建的劳动者和其他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要探寻文化产业管理的新模式即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体系。二,逐步建立完善文化艺术活动的保护机制和市场规范体系,从而使文化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得以保持;并且加快文化管理新机制人才的培养,增强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能力。三,文化管理机制要遵循生态的可持续的文化发展目标。四,文化管理新机制还需要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为保障,实现文化创新的可持续性。五,加快我国文化产业集团化、集约化建设,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另外,女性要想真正获得解放,一,要在被男性秩序湮没的地下浮出表面,积极地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在社会实践中彰显女性的特色。二,要力争从被男性话语垄断和统治的外部世界中脱离,探寻使男性符号被搁置被解除的文化空间,创建自己的独特文化空间。这才是一种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突围,是女性睿智者的选择,当然这条突围之途更为艰险,但要始终不渝的相信她们,因为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亟待平衡的、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