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龄前残疾儿童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及学前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并运用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文献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多元的康复模式、丰富的康复手段、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特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研究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视角解读。现代康复中“全人发展”的诉求越来越明显,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要求运动康复具有康复目标终身性、内容全面性、方式主动性、评价发展性等内涵。在此视角下,学龄前残疾儿童的运动康复课程应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强调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下进行主动的身体动作练习,使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改善。三、现状调查。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逐年增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标准不统一、教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要缓解运动康复理论和实践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家长、机构迫切需要的窘境,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运动康复课程。四、理论构建。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结合文献分析以及专家意见,确定了哲学的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学的人类动作发展理论、社会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体育学的适应体育理论为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详实阐述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七个目标”、“四个内容”、“三个实施步骤”、“两个评价维度”,并最终拟定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五、实践检验。在行动研究的质性研究中,通过丰富的访谈和案例分析,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运动康复课程对残疾儿童、家长以及教师带来的变化,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可操作性。在行动研究的量化研究中,通过收集的运动康复课前、课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学龄前残疾儿童其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有所提高,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