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异氟烷( isoflurane, Iso)肌肉松弛(muscle relaxation)作用的主要部位及其与NMDA和GABAA受体的关系。
方法采用一种可以进行在体肌力测定的新型仪器YLS-13A大小鼠抓力仪,测定小鼠的抓力数值大小可反映动物肌肉的收缩强度,用来研究药物的肌松作用。观察、比较小鼠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 icv)、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不同剂量的异氟烷的肌松作用。观察、比较小鼠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ip)异氟烷2min后再鞘内或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的NMDA或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对异氟烷肌松作用的影响。
结果:
1.鞘内注射异氟烷0.02μl·g-1、0.04μl·g-1和0.08μl·g-1后各时间点小鼠抓力与aCSF组和基础抓力相比均减小(P<0.05或P<0.01);且异氟烷剂量越大,小鼠抓力减小越明显,r=-0.793(5min时,P<0.01)。侧脑室注射异氟烷0.02μl·g-1、0.04μl·g-1和0.08μl·g-1后,小鼠各时间点抓力与aCSF组、基础抓力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
2.鞘内注射5ngNMDA在腹腔注射异氟烷后各时间点与aCSF组抓力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鞘内注射10ngNMDA在腹腔注射异氟烷后5min、10min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增大(P<0.01)。鞘内注射20ngNMDA在腹腔注射异氟烷后5min、10min、15min、30min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增大(P<0.01),但仍低于小鼠基础抓力。
侧脑室注射5ng、10ng和20ng的NMDA后各时间点的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
鞘内注射0.05μgBic在腹腔注射Iso后10min、15min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增大(P<0.01)。鞘内注射0.1μgBic在腹腔注射Iso后5min、10min、15min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增大(P<0.01)。鞘内注射0.2μgBic在腹腔注射Iso后5min、10min、15min、30min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增大(P<0.01),但仍低于小鼠基础抓力。
侧脑室注射0.05μg、0.1μgBic在各时间点的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侧脑室注射0.2μgBic在腹腔注射Iso后10min、15min小鼠抓力与aCSF组相比增大(P<0.05或P<0.01),但仍低于小鼠基础抓力。
结论:异氟烷主要作用于脊髓产生肌松作用,脊髓内NMDA及GABAA受体可能是异氟烷产生肌松作用的靶点。脑内GABAA受体对异氟烷肌松作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