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评估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睡眠情况,并探讨轮班和工作时长与医务人员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为科学排班改善其睡眠质量提供科学借鉴。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兰州市5所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一般人口学信息、轮班工作、每周工作时长以及睡眠相关的信息。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医务人员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式对医务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根据相关指标数据的特征,用t检验、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Kruakall-Wallis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轮班工作和工作时长与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评估轮班工作和工作时长与睡眠障碍的剂量反应关系。本研究采用Stata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结果:(1)本研究一共调查到1623名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调查到的医务人员以女性为主,占总人数的82.26%。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1.72±7.62岁,40岁以下研究对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3.43%。一共有1023名护士参与了本次研究,占总人数的63.03%。已婚医务人员有773人,占总人数的47.63%,未婚医务人员有82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02%。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以本科学历为主,共有1052名医务人员的学历为本科,占调查人数的64.82%。来自内科的医务人员有494人,占总人数的30.44%,外科的医务人员有446人,占总人数的27.48%。一共有1061人每周的工作时长为35至48小时,占总人数的65.37%。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的职称主要为初级职称,共有841名医务人员的职称为初级职称,占总人数的51.82%。(2)本研究的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7个维度: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的得分分别为:1.37±0.83,1.37±0.91,1.55±0.72,0.51±0.86,1.22±0.72,0.28±0.72和1.75±0.91,总的PSQI量表的得分为8.05±3.60。参与本研究的医务人员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7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国内一般成年人,PSQI总得分也高于国内一般成年人。表明,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睡眠质量比一般成年人低。(3)参与本研究的1623名医务人员中,有1027人存在睡眠障碍的问题。患睡眠障碍的医务人员的平均轮班年限为6.85±6.30,高于睡眠正常的医务人员。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轮班工作与医务人员患睡眠障碍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与不轮班的医务人员相比,轮班大于1年小于5年,轮班大于等于5年小于10年,轮班大于等于10年小于15年和轮班15年及以上的医务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分别是:[比值比(odds ratios,OR)=2.3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71-3.32,P<0.001];[OR=2.74,95%CI:1.91-3.93,P<0.001];[OR=2.57,95%CI:1.61-4.10,P<0.001];[OR=1.87,95%CI:1.05-3.30,P<0.001]。(4)参与本研究患睡眠障碍的医务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47.08±9.79,与睡眠正常的医务人员没有统计学差异。Logsi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与正常工作时长的医务人员相比,长时间工作与医务人员患睡眠障碍存在统计学相关关系。与每周工作35至48小时的医务人员相比,每周工作49至55小时和大于等于56小时的医务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分别是:[OR=1.48,95%CI:1.07-2.04,P=0.02];[OR=1.76,95%CI:1.28-2.42,P<0.001]。每周工作小于等于34小时的医务人员与每周工作35至48小时的医务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轮班工作与医务人员患睡眠障碍呈现倒“U”型剂量反应关系(总趋势P<0.001,非线性P<0.001),轮班工作的医务人员患睡眠障碍的风险随着轮班年限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1)医务人员的睡眠质量低于国内一般成年人。(2)医务人员轮班工作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且轮班工作与医务人员患睡眠障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医务人员长时间工作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