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提取物中芳香化酶小分子配体的发现及其芳香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其中26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手段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鉴定。芳香化酶是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芳香化酶抑制剂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酶的天然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可以竞争芳香化酶的结合位点。目前常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筛选方法是TLC薄层层析法和3H20法,这些方法花费高,操作繁琐。本文致力于寻找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方法来发现具有芳香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文献报道黄酮类化合物对芳香化酶有抑制作用,选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甘草作为研究对象。HPLC-MS/MS结合超滤离心的方法检测到甘草二氯甲烷提取物中21个(4、7、8、10、11、13、15、18、19、20、23、A~J)与芳香化酶结合能力较强的化合物。他们分别为异黄酮、二氢异黄酮、异戊烯基取代的异黄烷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且异戊烯基取代能够增强化合物与芳香化酶的结合能力。由于所用芳香化酶为重组蛋白,其中含非芳香化酶肽段,会造成假阳性的结果,为消除非芳香化酶肽段的影响,建立了免疫沉淀联合LC-MS的方法来进一步检测甘草中进入MCF-7细胞并且与芳香化酶结合发挥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检测到7个(7、15、18、19、23、D、E)化合物能够进入MCF-7细胞并且与芳香化酶结合。并通过活性筛选模型验证了免疫沉淀联合LC-MS方法发现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传统合院式民居在当代民居建筑中彰显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饱含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内涵,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特征,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其成熟的艺术装饰手法向人们诠释了中
伴随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市场开放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企业过去的融资难问题已转变为融资渠道多样化,银行之外企业可由多种方式获得运作资金。其次,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行为也日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以财务为主的绩效考核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围绕着提高企业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绩效考核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平衡计分
利用太钢80t顶底复吹转炉进行了铝锰铁脱氧与铝铁脱氧的对比试验。铝锰铁复合脱氧荆脱氧与铝铁脱氧比较,可提高铝的利用率,降低铜中氧、氮气体及夹杂物含量,有利于减少连铸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