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FA重型燃气轮机增容设计及第三级冷却结构数值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气轮机自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动力等行业,发展迅速,在我国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燃气轮机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换代快,作为动力机械装置,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技术的综合水平,高效燃气轮机技术也被各国列入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以9FA原型机组为增容对象,除去压气机等部件耗功,原机组额定输出功率为267MW,通过增容方案增容,机组功率要求达到300MW。增容方案为,在9FA机组的基础上,进口总温总压和出口静压保持一致,改变子午通流面积,提高输出功率,完成机组初期的增容气动方案计算。首先消化吸收并继承原型机的透平结构,参照原型机透平的总体设计与冷气分配,总体设计方案上参考9FA的三级透平,保证平均直径不变,不改变透平轮盘结构以保证可靠性,通过增加子午同流面积以满足流量增加的要求;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叶型进行优化调整,并进行级间的匹配优化,从而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增容后,燃气流量增大10%,基本满足了功率要求,但同时由于各级功率分配系数改变,级前总温随之改变。新工况下,机组叶型损失增大,整机效率下降0.4%;采用Isight优化平台和S2正问题计算程序,利用遗传算法加S2计算程序和模拟退火算法加近似模型分别对机组叶型优化,对比选择性能较优的叶型作为增容后叶型方案,使其适应新的工况。对扩容后机组取流量约束±1%,通过叶型寻优,整机效率提高0.57%。最终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增容方案设计,涡轮功率由521MW增到574MW,提高了10.17%,达到设计要求。在冷却结构上,参照9FA的叶片冷却结构,针对增容后各级工况发生改变,通流面积增大,叶片高度增加进行冷却结构优化设计。考虑到燃气流量增大,级前总温也发生改变,需对9FA机组冷却方案重新评估。以第三级涡轮为例,采用CFX软件对增容前后第三级涡轮工作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增容前后涡轮叶片表面温度变化。发现随着燃气流量增大,以原冷气方案提供的冷气量冷却第三级静叶,第三级静叶叶片表面最高温度上升约6K,影响机组的工作寿命。为保证机组正常的使用,提高第三级静叶冷却效果,在原径向冷却通道的叶片内壁上添加扰流肋片,增加扰流换热效果。对比四种斜置扰流冷却和两种直肋片方案的叶片表面换热系数和努塞尔系数,分析45~0、60~0、90~0扰流间断肋和正常扰流肋的换热效果,选取900连续直肋作为最终增容后冷却方案。根据CFX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添加900扰流直肋后,叶片表面最高温度由1151K下降至1131K,低于增容前的1145K,且温差分布也在合理范围内,能够保证增容后涡轮的使用寿命。
其他文献
污泥具有水分高、颗粒细、粘度高、流动性差、不易脱水等特点。随着污泥产量的逐年攀升,污泥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石油焦具有
蓬子菜是中国东北的一种野生植物,这种植物以它是维生素的优良的食物来源而著称,它还包含绿原酸,水杨酸和黄酮类等物质。报道蓬子菜的抗静脉血栓活性值比其它植物特别是黄酮丰富的植物要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液相色谱)从蓬子菜中分离得到的香叶木素取代物已被鉴定为抗血栓的药效物质。本研究通过分析蓬子菜中香叶木素取代物作用于静脉血栓的血浆蛋白质组的变化,以期寻找香叶木素取代物作用于静脉血栓的生物标记和靶蛋白
近几年,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小型风力发电机发展迅速,各国都在不断加大对小型风力机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而随着小型风力机的广泛应用和单机容量的逐渐增大,大量的控制技术
学位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多种耐寒植物的抗寒机理做了大量研究,但都从植物生理或细胞生物学角度出发探究内部细胞膜系统和酶活性,对植物抗寒生理机制的研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植物也是
内燃机冷却水腔采用冷却介质散热方式带走燃烧室产生的热量,以确保燃烧室部件的热强度。随着内燃机的不断强化,导致燃烧室部件将承受更高的热负荷,进一步强化冷却水腔换热势在必行。传统对流换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冷却水腔的换热要求,而沸腾换热方式因具有温差小和换热量大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对于传统冷却水腔的光表面,通过表面结构尺寸微纳化,表面沸腾换热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但微纳结构强化表面沸腾换热特性及物理机理
学位
预混合压燃在内燃机高效和低排放燃烧方面优势显著,而着火相位的控制是预混合压燃模式面临的核心问题。为了控制预混合压燃的着火相位、改善缸内混合,提出了柴油射流控制柴汽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元件的尺寸越来越小,芯片的集成密度和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致使现代计算机呈现出大功率、高热流密度的特点。高性能计算机专用空调制冷系统作为机房环境控制的关键部分,其可靠性、稳定性和节能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某高性能计算机全天候温控的需要,进行了计算机专用空调制冷系统设计研究。介绍了计算机专用空调的发展背景和设计基础;调研了用户的应用环境、技术需求、应用对象的结构特点和热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