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该联盟现拥有27个会员国(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宣布脱欧),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在经济上,欧盟已经制定了一个单一市场,通过一个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标准化的法律制度保证人、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迁徙自由。它保持了一个共同的贸易政策,包括农业和渔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15个成员国已通过了一个共同的货币一欧元。在政治一体化上,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诞生;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则是欧盟政治化进程中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条约。在对外政策上,欧盟代表其成员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和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发言,维护其成员国利益,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12年,欧盟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然而,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成员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愈加复杂,一个政治上更加联合的欧盟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又像是内部和外部各种利益协调下的"难产儿"。新中国与欧共体在1975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双边关系取得了全面的进步。2003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成为中欧关系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引发了欧洲多个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却在关键时刻对欧洲释放出了积极信号,对欧投资有增无减,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为包括欧洲在内的整个欧亚大陆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欧关系也势必迈入新台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发展中欧友好关系的大背景下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皮特罗·斯费拉·卡尼尼(PietroSferraCarini)是一名意大利外交官,曾在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任职,负责政治外交方面的事务。他在Italy’s Engagement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 一文中提出中国对待欧盟的政策实际上是"分而治之"(divide etimpera)的平衡策略,批评中国从自身实际利益考虑,优先与欧盟各个成员国发展双边关系,而忽略了欧盟的整体利益,不利于中欧关系取得实质性发展。本文拟运用史实分析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先对皮特罗·斯费拉·卡尼尼的观点加以综述,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的历史由来和产生背景,分析了它产生的现实原因,并通过对中欧关系发展的史实梳理和取得的现实成就对该观点加以反驳。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主导的旧秩序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收获了愈来愈多的话语权,要求改变旧秩序建立更加公正有效的新秩序的愿望也因此更加强烈。中国和欧盟作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两极,同样面临转型时期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重挑战,所以本文的后半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对中欧在世界转型时期将扮演的角色进行阐述,提出合作和共赢才是中欧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一名意大利外交官的观点入手,旨在指出其观点的错误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能清楚地了解事实。在回顾欧盟发展历史和中欧关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现实角度出发在驳斥上述观点的同时分析了中欧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战略性,并进一步将中欧关系放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世界格局中看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