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对三类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2002-2003年,用点滴法测定了江苏江浦常规棉棉田和河北威县及邱县转Bt基因棉棉田棉铃虫对常用三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江苏和河北棉铃虫对丙溴磷和辛硫磷产生低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4~28倍;对氰戊菊酯、功夫菊酯及灭多威均产生高至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2.7~66倍、118~1318倍及52.7~996倍;对溴氰菊酯产生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66~835倍。与2002年相比,2003年江浦常规棉棉田棉铃虫对各类杀虫剂的抗性均升高,而威县转Bt基因棉棉田棉铃虫对各类杀虫剂的抗性则下降。 三个棉铃虫种群对丙溴磷的抗性选育与抗性风险评估 为评价不同棉铃虫种群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评估了室内及采自转Bt基因棉棉区和常规棉棉区的低抗棉铃虫种群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对三个棉铃虫种群分别连续筛选20代、4代和10代,平均存活率分别为48.3%、47.7%和46.0%(三者差异不显著),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209、0.1011及0.2513,在死亡率为80%~90%的选择压下,抗性增长10倍所需的代数分别为12~9代,18~14代及18~14代。表明三种群对丙溴磷均具有产生抗性的风险,转Bt基因棉棉区棉铃虫对丙溴磷产生抗性的速率慢于常规棉棉区棉铃虫。 棉铃虫对丙澳磷的交互抗性、增效剂增效作用及酯酶活性研究 为明确棉铃虫对丙溴磷产生抗性的机制,测定了棉铃虫对丙溴磷的交互抗性、增效剂的增效作用及酯酶活性。用丙溴磷筛选30代时,棉铃虫对其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上升了4.64倍),对MVPⅡ胶悬剂、辛硫磷和久效磷有交互抗性,抗性分别上升了9.2、4.6和8.1倍,且棉铃虫对各药剂LD50值的95%置信限在筛选前后均不重叠;用丙溴磷筛选42代时,棉铃虫对其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上升了14倍),对MVPⅡ胶悬剂和灭多威的交互抗性程度再度提高,抗性分别上升了28和11倍,LD50值的95%置信限与筛选30代时的不重叠,对辛硫磷、久效磷、溴氰菊酯和功夫菊酯的交互抗性程度与筛选30代时相比无明显变化,LD50值的95%置信限与筛选30代后的重叠。 用敏感品系YSS和抗性品系DTR三龄幼虫分别测定胡椒基丁醚(PB0)、增效磷(SV1)和脱叶磷(DEF)对丙溴磷的增效作用,抗性品系(DTR)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9.4、18.1和16.5倍,增效比分别为0.1、0.9和1.0,而敏感品系(YSS)的增效比仅分别为-0.8、0.4及0.5,表明酯酶是引起棉铃虫对丙溴磷产生抗性的一个较重要机制,但MFO酶与其抗性无关。用α-NA作底物染色酯酶同工酶电泳,抗性品系棉论文:棉铃虫对丙澳碑的杭性研究铃虫的醋醉同工醉染色比敏感品系的深,且语带数目和带型均存在差异. 用转Bt基因棉经近60代选育的棉铃虫杭性品系对21似vP n wP产生极高水平杭性(杭性倍数为725倍),对20阴vPU胶悬剂杭性增长了448倍,对甲基对硫磷、辛硫磷、功辛、丙澳磷、灭多威、高效氛氛菊醋及功夫菊醋的杭性分别增长了3.3、3.0、2.1、1.8、1.2、1.1及0.88倍.上述结果表明,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产生极高水平杭性后对20%MvPn胶悬剂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对甲基对硫磷、辛硫磷及功辛、功夫菊酸、高效氛氛菊醋、灭多威及丙澳礴没有交互杭性。棉铃虫对丙澳磷抗性遗传特性及相对适合度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棉铃虫对丙澳磷杭性的遗传方式及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杭性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陈性遗传,显性度D值分别为一0.32和一0.18,二者介于一1一0之间.杭性品系DTR幼虫和蛹发育历期分别为11.7d和9.4d,均长于 YSS、DT、RS及SR(10.310.6d和8.78 .gd):交配率为4 0.2%,相近于DT品系(44.8%),但低于YSS及正、反交后代(70.676.7%):产卵童为1019.8拉,低于丫55、DT、RS及SR(2256.2一1423.5拉):萝尸孵化率为38.2%,相近于YSS和DT(46.246.6%),但低于正、反交后代(55.059.4%).DT、SR、RS及DTR品系净增殖率分别为1 0 3.0、207.4、227.1及63.4%,其适合度仅分别为YSS品系(净增殖率为183.7%)的0.55、1.13、1.24及0.35:DTR品系比其它品系具有显著的种群生存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