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源是中国极具经典性的文化符码,是理想邦国、精神家园的投射与记忆中心,在累代文人的建制行动中,桃花源重新组构、赋予新义,是一种经典再建制的行为。从心理补偿的角度审视桃花源意象,是历代文人面对政治变局、社会离乱、人性崩解等异化形式所做出的心理补偿,桃花源形象即是文人表达理想世界涵义之表征。世俗人生、现实世界的匮缺与崩裂是桃花源形象建构的根源,以想象为基本方式,文人受补偿心理的作用会构筑出一个兼具弥补作用与批判精神的桃花源乐园空间。通过对缺失性心理的补偿,焦虑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获得美的愉悦、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精神的满足。在心理补偿的推动下,一代代众多或有名或无名的文人都通过独具特色的桃花源形象表现着自己心目中幸福安乐的理想乐园,感染、鼓励着不同时代的文人,并被一番番地接受、传播、改造甚至升华。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的心理补偿,桃花源形象有其嬗变过程,并表现在时间、空间,层次上的衍变趋势。桃花源形象不断地衍变,从心理补偿作为其创作动机来看,时代背景是决定因素,但也不能忽视文人自身及其整个文人集体意识的心态转向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桃花源形象作为中国文人社群表显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悖逆相反、交融化合的一种言说形式与艺术化表达,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象的形塑,亦是一种心态和心境的体认与表征。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补偿、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补偿、对人自身的补偿这三方面为参照点,桃花源形象历代衍变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得到凸显,既涵具自然的、生命的涵义,又有哲学的、心灵的蕴含和文化的、历史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