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疟疾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特征,明确我国疟疾高发区域和疟疾季节变化规律;分析淮河流域疟疾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素关系,揭示疟疾时空聚集性和影响疟疾发生及流行的环境因素,建立疟疾风险预测模型。为其他虫媒传染病时空分布研究提供方法、技术借鉴,为疟疾高发区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1.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收集研究区域疟疾疫情网络报告数据、人口信息、气象监测站点数据、水系分布及人均GDP指标,利用Excel2010对数据进行比对、筛选、排序、整理,统一不同数据间相互关联的标准,将环境数据与发病数据进行关联;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估计未知区域的气象数据;利用Supermap软件计算淮河流域各区县河网密度。2.分析方法2.1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将不同研究区域和不同年份的疟疾发病率与1:400万电子地图关联,利用ArcGIS9.0建立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和淮河流域县(市、区)级地理信息数据库。2.2描述性分析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人间三个方面分析全国疟疾分布特征,利用ArcGIS制图展示全国及淮河流域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2.3时空聚类分析方法利用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方法,从纯空间聚类分析、纯时间聚类分析和时空聚类分析三个角度探索淮河流域疟疾时空聚集性,分析淮河流域疟疾高发区的时空分布特征。2.4偏相关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疟疾发病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疟疾发病与河网密度、人均GDP的相关关系。2.5二项Logistic回归和负二项回归分析法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疟疾是否发生的自然因素;利用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疟疾流行的环境因素,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1.全国疟疾分布特征1.1全国疟疾疫情概况2006-2010年我国共报告疟疾发病病例154,711例,死亡病例94例,疟疾年均发病率为2.34/10万,疟疾发病逐年递减。发病病例中,间日疟占79.42%,恶性疟占5.02%,未分型占15.56%;死亡病例中,恶性疟占80.85%,间日疟占11.70%,未分型占7.45%。病例报告中,实验室诊断病例占63.06%,临床诊断病例占36.94%。1.2全国疟疾疫情空间分布安徽、海南、云南三省疟疾五年总发病数占全国疟疾五年总发病数的77.48%,三省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7.29/10万、23.28/10万、11.73/10万位居全国前三位,河南、贵州、湖北、西藏次之,发病率在1/10万-5/10万之间,东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年均发病率低于0.1/10万。间日疟病例中,安徽省间日疟最多,占总间日疟的58.59%,其次为云南省和河南省,分别占15.58%和11.52%,其余各省间日疟构成比均低于4%,其中内蒙古近五年无间日疟病例报告;恶性疟病例中,云南省恶性疟最多,占总恶性疟的69.07%,其余各省恶性疟构成比均低于6%,其中西藏和宁夏近五年无恶性疟病例报告。1.3全国疟疾疫情时间分布全国疟疾疫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7-10月),8月发病率最高,冬季发病率较低(11-2月),2月发病率最低。不同地区疟疾发病呈不同的季节性,且疟疾发病季节性逐年减弱。1.4全国疟疾疫情人群分布从性别分布来看,疟疾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4.8%;从职业分布来看,农民占63.67%,其次是学生和城镇居民,分别占14.52%和10.12%;从年龄分布来看,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疟疾发病率较高为3.41/10万,0-5岁的婴幼儿发病率较低为1.32/10万。2.淮河流域疟疾时空聚类分析2.1淮河流域疟疾流行时空分布特征2006-2010年淮河流域疟疾五年总发病数占全国疟疾五年总发病数的62.42%,该流域年均发病率为11.53/10万,约为全国年均发病率的5倍,疟疾发病呈逐年递减趋势。安徽省的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濉溪县、烈山区和河南省的永城市年均发病率较高均超过100/10万。该区域疟疾发病主要集中在7-10月,其中8月发病率最高,2月发病率最低,且疟疾发病季节性逐年减弱。2.2空间聚类分析2006年聚集区中心点坐标为(33.92N,116.77E),半径为71.64km,包括濉溪县及周边共15个县的区域;2007-2009年聚集区中心点坐标为(33.27N,116.56E),半径为92.78km,包括蒙城县及周边共30个县的区域;2010年聚集区中心点坐标为(33.27N,116.56E),半径为109.80km,包括蒙城县及周边共36个县的区域。2.3时间聚类分析2006年疟疾发病相对高发期为7-11月,2007-2009年疟疾发病相对高发期均为6-10月,2010年疟疾发病相对高发期为5-10月。2.4时空聚类分析2006-2010年淮河流域疟疾发病的聚集区中心点坐标为(33.27N,116.56E),半径为92.78km,包括蒙城县及周边共30个县在内的区域,疟疾发病相对高发期自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2.5淮河流域疟疾高发区疟疾时空分布特征淮河流域疟疾高发区中25个县全年均有疟疾发生,且疟疾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发病大多集中在7-10月,10月发病率最高,2月发病率最低。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涡阳县、濉溪县、蒙城县和烈山区。3.淮河流域疟疾发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3.1疟疾发病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在淮河流域疟疾高发期,疟疾发病与当月最高温、前一月降雨量、河网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当月降雨量、人均GDP呈显著负相关;与前一月最高温、当月及前一月最低温、当月及前一月平均温、当月及前一月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3.2影响疟疾是否发生的环境因素在疟疾高发期,当月最高温超过27.25℃的地区,有发生疟疾的可能。3.3影响疟疾流行的环境因素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当月降雨量(R0)过大,疟疾发病率(Y)较低,预测疟疾流行的负二项回归模型为Y=exp(17.1897-0.2387R0)。结论1.2006-2010年我国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但抗疟形势仍为严峻。我国疟疾流行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点,疟疾发病多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边境和海南岛。我国疟疾发病多集中在夏秋季,且疟疾发病季节性逐年减弱。疟疾患者多为务农者,以男性为主,老年人发病率较高。2.我国淮河流域疟疾疫情分布在空间上呈明显聚集性,在时间上呈明显季节性。不同年份疟疾发病的空间聚集区不同,多以蒙城县及周边共30个县的区域为主。不同年份疟疾发病的时间聚集期不同,一般发病多集中在6-10月。淮河流域疟疾高发区大部分县(市、区)全年均有疟疾发生,春季疫情开始扩散,秋季发病率较高。3.淮河流域疟疾高发期的疟疾发病与当月最高温、前一月降雨量、河网密度、当月降雨量、人均GDP存在相关性,与相对湿度等其他气象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疟疾是否发生受当月最高气温的影响,疟疾流行强弱受当月降雨量影响,当月降雨量过大会抑制疟疾流行。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疟疾的发生和流行,可以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监测来预测淮河流域疟疾的流行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