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灌肠液Ⅰ、Ⅱ号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提供依据,为开发抗溃疡性结肠炎新药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大肠杆菌免疫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测定肠重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等指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建立小鼠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测定肠重指数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等指标。以上述指标为依据探讨灌肠液Ⅰ、Ⅱ号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
结果
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实验中,灌肠液Ⅰ、Ⅱ号大、中、小剂量组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肠重指数明显降低(P<0.05),炎症损伤明显减轻(P<0.05),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MPO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实验中,灌肠液、ⅠⅡ号大、中、小剂量组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肠重指数明显降低(P<0.05),NO含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灌肠液Ⅰ、Ⅱ号能够改善、减轻实验动物症状,对UC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美沙拉嗪。灌肠液Ⅰ、Ⅱ号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加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加快氧自由基的清除,减少氧自由基对粘膜损伤,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