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鳍龙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类群之一。近年来,中国华南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鳍龙类的新材料,对以往学界关于鳍龙类的起源、分布以及谱系演化研究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并提出了很多新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对中国的鳍龙类化石和地层信息的概览并与世界其它地方对比,提出鳍龙类可能起源于东特提斯区的假说,且肿肋龙的单系性及其谱系发育位置应进一步详细研究。本文接着详细描述了来自湖北宜昌地区早三叠世嘉陵江组的三峡鸥龙一新标本。三峡鸥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幻龙。基于扩充的性状矩阵的谱系发育分析显示三峡鸥龙位于幻龙类基干部位。地层一致性分析表明新的严格一致树与始鳍龙类的地层分布匹配度极高。通过对南漳-远安动物群中不同化石类群的功能形态分析推测此化石群落食物链非常简单,支持最新提出的三叠纪生物复苏的由上及下的复苏模式。与同处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的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对比表明,华南地区的三叠纪生态系统复苏较晚,直到中三叠世才建立起健康的生态系统。相较于早三叠世的南漳-远安动物群,位于贵州兴义和云南富源的兴义动物群是最早发现胡氏贵州龙的地区,时代属于中三叠世拉丁期晚期。本文描述了四块采集于云南曲靖市富源县祭羊山村的肿肋龙标本:HFUT JYS-15-001、HFUT JYS-15-002、HFUT JYS-15-004、HFUT JYS-15-007,对标本进行的鉴定和描述表明其具备肿肋龙类的典型特征。本文依托这些新标本对贵州龙的形态学性状编码进行了优化和补充,利用经过扩充的形态学矩阵,探讨了其在鳍龙类的谱系发育位置。结果显示贵州龙为确凿无疑的肿肋龙,且肿肋龙为一单系类群。本文随后对胡氏贵州龙的骨组织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肱骨中部骨骼的取样,发现胡氏贵州龙在微观层面上也存在两性异形的现象,两性分化发生在第二个生长周期(或第二年),且这一现象发生在形态学表征之前。此外关于胡氏贵州龙生长发育的估算表明,雌性个体在前1-2个生长周期内,生长速率较快;但是在第3-4个生长周期雄性个体的体型逐渐超越雌性,开始占据优势。本文最后对三叠纪始鳍龙类的化石保存完整度进行了调查。利用骨骼完整度(SCM)和性状完整度(CCM)指标,对已知的三叠纪鳍龙类化石标本保存状况进行评估了分析。通过调查始鳍龙类54个种属的300件标本,计算了各地质阶段的始鳍龙类平均CCM和SCM值。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具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对于始鳍龙类来说这两个指标记录了基本相同的化石保存状况的信号。从地质历史时间角度来看,肿肋龙类、幻龙类和纯信龙类这三个类群化石完整性指标的正相关性也较显著,表明在海相环境里存在着类似的机制控制了这几个不同类群化石的保存。始鳍龙类的收集曲线表明,从19世纪中期至今,始鳍龙标本的发现数量和保存完整度呈现出持续提高的趋势。